笑语无踪莫更寻,每怀平昔恨犹深。
况看满幅相思字,曾诉幽闺独自心。
因想音容如在目,不知涕泪已盈襟。
恨销除是彩笺灭,弗比遗香苦易沉。

【解析】

本诗为作者赴官途中偶读杨氏书信而作,表达了对杨氏的无限思念之情。全诗以“恨”为主线,情感深沉,语言质朴。

其一,首联“笑语无踪莫更寻”,是说书信中的欢笑和语言已经消逝得无法寻觅,因此再也不能寻找到其中的音容了。“笑语无踪”,是说欢乐的话语、欢声笑语已经不复存在。“莫更寻”,是说不要再去寻找了,因为那已不再存在了。“笑语”,指书信中的内容,包括了书信中的语言。“笑语无踪”,就是信中所寄语言已经消失殆尽的意思。这两句诗是全诗感情基调的基调。

其二,颔联“每怀平昔恨犹深”,“每”字是虚词,表示反复,“平昔”,即往日。意思是说:每每想起往日的怨恨,仍然觉得很深。这里的“恨”是指对妻子杨氏的思念之情,也是对自己的责备。

其三,颈联“况看满幅相思字,曾诉幽闺独自心”,“况”字是转折连词,意为何况;“满幅”是形容词,意思是说:更何况在信上写满了相思之情的字句,曾经向杨氏倾诉自己的心事。“幽闺”,指的是妻子杨氏的内室,也就是自己妻子的卧室。“独”,是副词,表示孤单单的一个人;“心”,是名词,指内心。意思是说:更别说在信上写满了相思之情的字句了,曾经向杨氏倾诉自己的心事,杨氏也一定感到孤单和伤心。这里把“我”比作一个孤零零的男子,“杨氏”比做孤单的妇人。

其四,尾联“因想音容如在目,不知涕泪已盈襟”,“因想”是动词,表示由于某种原因想到,“音容”,即声音容貌,指妻子的声音和容貌。“盈襟”,是动词,意思是说不知道眼泪已经湿透了衣襟。“盈襟”一词是说泪水浸透了衣服的意思,说明“我”的悲伤程度之深。“弗”,同“勿”,表否定。“遗香”,指香气。“苦”,意思是说痛苦地。“易沉”,意思是说容易消退。“彩笺灭”,是说用彩色的信笺写信后便要烧掉它,所以叫做“灭”。“恨销除是彩笺灭,弗比遗香苦易沉”。意思是说:只有当书信被烧毁时,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但比起那些被焚的信件所留下的香气,我的思念却更加难以消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赴官途中偶读杨氏书信而作,表达了对杨氏的无限思念之情。全诗以“恨”为主线,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联“笑语无踪莫更寻”,“笑语”,指书信中的内容,包括了书信中的语言。“笑语无踪”,就是信中所寄语言已经消失殆尽的意思。这一句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二联“每怀平昔恨犹深”,“每”字是虚词,表示反复,“平昔”,即往日。意思是说:每每想起往日的怨恨,仍然觉得很深。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杨氏的深深怀念。

第三联“况看满幅相思字,曾诉幽闺独自心”,意思是说:更何况在信上写满了相思之情的字句,曾经向杨氏倾诉自己的心事,杨氏也一定感到孤单和伤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杨氏深深的怀念之情。

第四联“因想音容如在目,不知涕泪已盈襟”,意思是说:由于某种原因想到,妻子的声音容貌仿佛就在眼前出现,然而不知道眼泪已经湿润了我的衣裳。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想念之情。

第五联“恨销除是彩笺灭,弗比遗香苦易沉”,“恨”与“销”都是动词,意思是说只有当书信被烧毁时,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但比起那些被焚的信件所留下的香气,我的思念却更加难以消解。这一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潮。

最后一句“彩笺灭”,是说用彩色的信笺写信后便要烧掉它,所以叫做“灭”。“遗香”,指香气。“苦”,意思是说痛苦地。“易沉”,意思是说容易消退。”彩笺灭,弗比遗香苦易沉“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书信被烧毁时,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但比起那些被焚的信件所留下的香气,我的思念却更加难以消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