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
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
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
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
注释:
循吏,指有政绩的官吏。但能之守浔州,指但能之被任命为浔州(今广西桂平市)太守。
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
过去,有才能的人当政还很少见,岭南的百姓至今还没有得到安宁。
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
再三叮嘱朝廷的命令,选拔出像我这样的官员。
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
国家的根本大计是谁最关心?诗书之道并不迂腐。
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
应该深深记住这些道理,岂能仅仅为了应付一时的需要!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但能之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首句“循吏古犹少”表明但能之作为古代的循吏尚且难得,而如今更是少之又少。诗人用这种比较突出了但能之的难能可贵。
第二句“岭民今未苏”表明岭南百姓尚未安定。这既是对但能之任职的地点和任务的具体描绘,也表现了当时岭南地区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
第三句“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则是诗人对但能之的赞扬。这里说皇帝再三叮嘱诏书,选拔出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岭南。诗人强调“推择”,即选拔,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任命,显示了他希望朝廷能够真正从长远出发,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对但能之的进一步评价。“根本谁深念”一句表明诗人认为但能之最关心国家的根本性工作,即国家的根本利益。“诗书计不迂”则表明但能之在处理政务方面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会像有些空谈经书的官员那样不切实际。“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则是诗人对但能之的最后评价。他认为但能之不仅应该牢记这些道理,更应该将其贯彻始终,而不是只在当前形势需要时就采取某种行动。这里的“应时”与“应事”意思相近,都是指在形势或时机的需要下采取某种行动,而“应事”则强调了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但能之这一贤能官员的由衷赞赏之情。同时,通过对但能之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