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君无姓字,何代至今存。
数里山为宅,两株桐是孙。
人烟半峰碧,溪水带潮浑。
多少来游客,茫茫踏药根。
【注释】:
隐君:隐士,指隐居不仕的人。无姓字:没有留下姓名。何代至今存:怎么到现在还存在。数里:几里。为宅:作为住宅。两株桐:指桐庐的两棵古桐,相传是汉朝张道陵炼丹后遗留下的。孙:子孙。人烟:指人烟,指人间烟火气,指人世间。半峰碧:半山腰的碧绿。溪水带潮浑:指溪流中夹带着潮汛时浑浊的水。药根:药草。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桐庐两棵古桐和桐庐隐者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两棵古桐的赞美,对桐庐隐者的怀念之情表露得十分清楚。
“隐君无姓字,何代至今存。”开头两句是说这隐君子没有留下姓名,不知道是从哪个朝代遗留下来的。
“数里山为宅,两株桐是孙。”接着写这两棵大樟树就是隐者的家,隐者是这两棵古樟的子孙。“山为宅”三字,写出了古樟的巨大,也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
“人烟半峰碧,溪水带潮浑。”描写了隐者居处的幽静。“半峰”二字用得极为准确传神,使人觉得那半座山峰都浸染着隐者的清白高洁。“带潮浑”三字,又把溪水的清澈与潮水混浊作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衬托出隐者居处的幽静。
“多少来游客,茫茫踏药根。”尾联是说,有无数来此游览的游客,在青山翠竹间徜徉徘徊,踏遍了满山遍野的药苗;而那些被踩倒的,正是那两棵古樟的根。这里诗人用意深远,既表明了古樟的巨大,又暗示了隐者虽遭贬谪仍不改其志,还希望人们不要践踏他的家园。
【译文】:
隐士没有留下姓名,不知从哪个朝代遗留下来。几里路远,山峦作屋,两棵古樟就是他的家。人烟稀少,半山腰的树木郁郁葱葱,溪水夹带着潮汛时浑浊的水。有多少来此游览的游客,在青翠的山林中漫步徘徊,踏遍了满山遍野的药苗。
【赏析】:
《过桐庐邑二首》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作者避安史之乱到浙江一带游历时所作。当时作者因触怒权贵,被诬陷犯有“左降罪”,被迫离开长安来到杭州任司功参军。这首诗是他路过桐庐县时写的。
诗的首句点出桐庐县这个地点,说明作者要在这里逗留一段时间;次句写桐庐县这个地点的历史悠久,说明桐庐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三、四句写桐庐县自然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桐庐县这个地方的热爱之情。
五、六两句是写隐者的生活状况,“隐君”即指隐者。作者通过描写隐者居住的环境,表达了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七、八两句写隐者生活简朴,不与世俗争名夺利,体现了隐者的高尚品德。
九、十两句写隐者虽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高洁的品格,希望世人不要打扰他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严谨完整,充分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艺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