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之襄王问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歌为白雪阳春曲。
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至此和者才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
楚襄王问宋玉,宋玉当时以郢中歌回答,歌是白雪阳春曲。
开始唱时千人和,再唱时百人追。
到此和者才几人,方知高调难随俗。
【注释】:楚襄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辩士,屈原弟子。郢中:指郢都(今湖北江陵),楚国的首都。“歌”:歌唱。“白雪阳春”:出自《庄子·外物》。“白雪”比喻高雅的音乐;“阳春”比喻美好的春天。
【赏析】:此诗首句点明题旨,后两句则写其艺术效果。全诗通过对比,突出了“白雪阳春”之曲高雅脱俗,不与世俗同流的特点。
这首诗是一首咏唱名曲的短小诗篇,它通过对名曲《白雪》和《阳春》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高超音乐艺术的赞美之情。诗的开头,诗人用“问”字引起下文;接着,诗人便从正面来描写这两支乐曲。“始唱千人和”,写《白雪》乐声初起,众人争相附和的情景;“再唱百人逐”,写《阳春》乐声再起,人们争相追逐的情景。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乐曲的魅力和人们的爱好。但是,随着乐曲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感到《白雪》不如《阳春》那样高妙,于是,“至此和者才数人”一句,又从反面衬托出《白雪》的高妙。最后,“乃知高调难随俗”一句,是对前面所描写的两个场面的总括,它既表明了《白雪》乐声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理。
此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而含蓄。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境,但各句之间又紧密相连,相互照应。这种结构形式,既有利于集中表达主题,又能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