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行兆新凉,宇宙日清泠。
万宝就凝实,群葩委芳菁。
三阴行肃物,戒哉色与声。
冬至甲子夜,一叶开尧蓂。
凝阴虽已剥,初阳才有萌。
观天于闭塞,掩身身欲宁。
诸君子其来,我诗尔其聆。
子能悟此理,见义自珑玲。
子或昧此理,见义等聋盲。
善根有由檗,端绪微微呈。
触物动恻怛,致爱先雏婴。
在天元之时,春意方勃兴。
声身贯律度,动作锵璜珩。
三千三百仪,皦皦朝阳升。
在天亨之时,夏气方敷荣。
利物合于义,秋揫味金腥。
贞固守以知,冬藏令玄冥。
一心一太极,彼此无损增。
至哉子朱子,讲道于考亭。
若明通公溥,万古破说铃。
仁元明可配,礼亨通可称。
义利公所在,知贞溥所能。
若东南西北,随方有依凭。
春元东甲乙,夏亨南丙丁。
北贞壬及癸,西利辛及庚。
若震离兑坎,随用无变更。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根据内容和韵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的诗。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
- 金行兆新凉,宇宙日清泠。
- 金行指的是五行中的金属元素,象征着刚硬、坚定;新凉和清泠则形容秋天的凉爽和清新。
- 万宝就凝实,群葩委芳菁。
- 万宝指万物,凝实表示它们已经凝结成实质;群葩则指众多的花朵,芳菁是花的精华,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美丽与生机。
- 三阴行肃物,戒哉色与声。
- 三阴代表月亮(在古人的天文学观念中月亮对应阴性),行肃物意味着月亮正在运行,对万物进行肃清。戒哉则是警告的意思,这里的”颜色与声音”指的是外在的表现。
- 冬至甲子夜,一叶开尧蓂。
- 冬至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甲子夜即冬至这一天夜里,尧蓂是一种吉祥的征兆,通常出现在冬至前后。
- 凝阴虽已剥,初阳才有萌。
- 凝阴比喻冬天的阴气已经消退,初阳则代表春天即将到来,阳气开始萌发。
- 观天于闭塞,掩身身欲宁。
- 观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观察自然,闭塞则形容天气的变化,掩身身欲宁则表示人想要平静下来。
- 诸君子其来,我诗尔其聆。
- 这是诗人对读者(诸君子)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够聆听他的诗作。
- 子能悟此理,见义自珑玲。
- 这句话鼓励读者去理解诗中的道理,通过领悟这些道理,人们会变得更加明智和敏锐。
- 子或昧此理,见义等聋盲。
- 如果读者未能理解诗中的道理,就会像没有听力一样对事物视而不见。
- 善根有由檗,端绪微微呈。
- 善根是佛教术语,指众生的本性善良;檗是佛经中的一个概念,意为“苦”。端绪微微呈则暗示着这种善良的本性虽然微小但却真实存在。
- 触物动恻怛,致爱先雏婴。
- 恻怛是怜悯的意思,这里用来描述诗人对万物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 在天元之时,春意方勃兴。
- 天元指的是天地间的最高原则,春意方勃兴则表示春天的气息开始蓬勃涌现。
- 声身贯律度,动作锵璜珩。
- 声身贯律度指的是声音与身体和谐协调,动作锵璜珩则是形容动作清脆悦耳,如同敲击玉器般悦耳。
- 三千三百仪,皦皦朝阳升。
- 三千三百仪指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这里用来象征秩序和规律。皦皦朝阳升则表示新的一天的到来。
- 在天亨之时,夏气方敷荣。
- 亨通指的是顺畅无阻,夏气方敷荣则表示夏天的气息正茂盛繁荣。
- 利物合于义,秋揫味金腥。
- 利物合于义指的是做事要有正当的理由和意义,秋揫味金腥则描述了秋天收获果实的金黄色调。
- 贞固守以知,冬藏令玄冥。
- 贞固守则指坚守正道和原则,冬藏令玄冥则表示冬天的寒冷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 一心一太极,彼此无损增。
- 一心一太极指的是宇宙的统一性和和谐性,彼此无损增则表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不应该增加自己的私心杂念,而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至哉子朱子,讲道于考亭。
- 至哉子朱子是对朱熹的赞美之词,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在福建建阳讲学,后人称他为“考亭先生”。
- 若明通公溥,万古破说铃。
- 若明通公溥表示如果能够明白事理、通晓大道并且推广普及,那么就能超越时空限制,成为永恒的智慧。万古破说铃则意味着这种智慧能够破解千古以来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 仁元明可配,礼亨通可称。
- 仁元明可配指的是仁德是最为明亮、最为重要的品质;礼亨通可称则表示礼仪是最为畅通、最为恰当的行为准则。
- 义利公所在,知贞溥所能。
- 义利公所在指的是正义和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知贞溥所能则表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德,并以此为指导行事。
- 若东南西北,随方有依凭。
- 东南西北分别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随方有依凭则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处都有相应的依靠和帮助。
- 春元东甲乙,夏亨南丙丁。
- 春元东甲乙表示春季时节东方属木,木的颜色是青绿色;夏亨南丙丁表示夏季时节南方属火,火的颜色是红色。
- 北贞壬及癸,西利辛及庚。
- 北贞壬及癸表示北方属水,水的颜色是黑色;西利辛及庚表示西方属金,金的颜色是白色。
- 若震离兑坎,随用无变更。
- 震离兑坎分别代表了震卦、离卦、兑卦和坎卦这四个卦象,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使用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展现了诗人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