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类皆有偶,所偶各有方。
我本汉家女,远嫁乌孙王。
言语既不通,嗜欲宁相当。
生肉以为食,膻酪以为浆。
毛卉袭衣服,蒜薤为馨香。
呜呜当歌舞,跳跃纷低昂。
风沙障白日,四野皆苍黄。
逐猎射禽兽,藉草毡为墙。
喜怒不可测,贪戾过豺狼。
自为治宫室,仅能庇风霜。
岁时一相见,但见眉目光。
东南望汉日,独觉霜天长。
飞鸟恋故林,游子思故乡。
而我被遐弃,失身投穷荒。
明明汉天子,一女奚足伤。
武威与文德,岂不在周行。
吾王居下国,奉上固所当。
结亲徒自辱,掩泣羞汉皇。
【注释】:
细君:《汉书·西域传》载,乌孙王翁归靡妻细君为公主,居大昆弥城。
族类皆有偶(lǒu):各种族都找配偶。
所偶各有方:每个民族找的配偶都有各自的习俗。
我本汉家女:我本来是汉朝的女子。
远嫁乌孙王:远嫁到乌孙国做公主。
言语既不通:语言不通。
嗜欲宁相当:嗜好和欲望也不相同。
生肉以为食,膻酪以为浆:以牛羊等肉类和奶酪作为食物。
毛卉(huī)袭衣服:用兽皮、草木等做成的衣服。卉,通“卉”。
蒜薤(xì)为馨香:用大蒜和薤菜作为香料烹煮食物。馨香,指烹调时散发出来的香味。
呜呜(wū wū)当歌舞:唱歌跳舞。
跳跃纷低昂(áng):欢快地跳跃。
风沙障白日:风沙阻挡了太阳。
四野皆苍黄:四方的原野都是一片荒凉之色。
逐猎射禽兽:打猎射杀禽兽。
藉(jiè)草毡为墙:用草和毡子搭建房屋。
喜怒不可测:难以预测他们的情绪。
贪戾(lì)过豺狼:贪婪残忍超过豺狼。
自为治宫室,仅能庇风霜:自己为自己修建宫殿,只能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被风吹雨打。
岁(suì)时一相见:每年只有一次相见的机会。
但见眉目光:只见到了她的眉眼。
东南望汉日:向东南方看着汉朝的太阳。
独觉霜天长:只感到秋天的寒意越来越浓。
飞鸟恋故林:鸟儿依恋着自己的树林。
游子思故乡:离开家乡的人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而我被遐弃,失身投穷荒:而我却被抛弃在外,投靠到了荒凉的地方。
明明汉天子,一女奚足伤(xiū): 皇帝是明明正大的天子,我一个女子又有什么值得伤心的呢?
武威与文德:武力和文治。
岂不在周行:难道不是在周朝时期实行的吗?
吾王居下国:我们的国王居住在下国。
奉上固所当:侍奉皇上本来就应该如此。
结亲徒自辱,掩泣羞汉皇:嫁给他只会使自己蒙受耻辱,而使汉朝的皇帝蒙受羞耻。
【赏析】:
《细君》:这是一首写汉代宫女出塞诗,内容大致是说汉武帝时,将宫女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在乌孙生活了三十多年后去世。诗中表现了细君对汉王朝的眷恋之情以及她对丈夫的怀念之苦。
首句点题,表明这是一首出塞诗,并交待了出塞的原因——汉武帝将宫女细君嫁给乌孙王。《诗经·卫风·氓》中的“氓”即出走的人,“于嗟徂(zū)兮”,是说出走的人啊!“及尔偕老”,是说夫妻能够相濡以沫,共度一生。这里化用此语,表达的是出塞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第二句点明出塞者的身份——她是汉朝的宫女。《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赵高者,诸赵破乱秦之谋者也,作阿房官……赵高乃与丞相斯为申、韩所间(jī),入朝奏始皇曰:‘盗臣赵高者,原变计画’。”可见“细君”就是宫女的意思。出塞之人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所以作者才说:“族类皆有偶,所偶各有方。”这两句写出了“细君”出嫁时的心情——既想嫁出去,又不想嫁给别人。出塞之人往往因种种原因被迫出嫁,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荡子行不回,空床难独守”,还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些诗中的女子都被迫出嫁,所以有“族类皆有偶,所偶各有方”的说法。她们虽然被迫出嫁,但毕竟还保留着自己的名姓,所以说“我本汉家女”。这两句交代了出塞者的身份和背景,也为后文的叙述作了铺垫。
第三句写出塞者与丈夫之间的差异——“言语既不通”。出塞之人远离中原,来到陌生的异域之地,语言不通是她们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语言不通,所以她们无法和当地的人进行正常交往,只能依靠翻译来沟通。这种状况让她们倍感孤独和无助,所以作者说:“嗜欲宁相当。”这里的“相当”指相似,也就是不能相互理解。出塞之人远离中原,来到陌生之地,难免思乡心切,所以第四句便写道:“生肉以为食,膻酪以为浆。”这两句描绘的是出塞之人在异域的生活状态。出塞之人来到陌生之地,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因为她们来自中原,习惯了北方的饮食习惯,而当地的食物可能并不合她们的口味。因此,她们只能用牛羊等肉类和奶酪作为食物。由于语言不通,她们很难与当地人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更谈不上享受当地的美食了。
第五句承前启后,进一步描述了出塞之人的生活状况。出塞之人在远离中原的异域之地生活了多年,不仅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就连服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们从中原带来的衣物已经破旧不堪,难以御寒,于是只好用野兽、草木之类的物品制作衣物。这里的“毛卉袭衣服”指的是兽皮裹体,而“蒜薤(xiè)为馨香”则是指用大蒜和薤菜制作香料。出塞之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多年之后,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甚至开始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毛卉袭衣服”和“蒜薤为馨香”都是比喻出塞之人在异域他乡逐渐变得麻木、麻木不仁的状态。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出塞之人在异域他乡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第六句承接上句,描写出塞之人的内心世界。她们在异域他乡生活多年之后,渐渐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出塞之人之所以选择出塞,一方面是为了逃避战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然而,在异域他乡生活多年之后,她们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充满了无尽的艰辛和困苦。因此,作者说:“飞鸟恋故林,游子思故乡。”这两句表达了出塞之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第七句承前启后,进一步描绘了出塞之人的内心世界。她们在异域他乡生活多年之后,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和激情。这是因为她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挫折,已经变得心灰意冷。因此,作者说:“而我被遐弃,失身投穷荒。”这两句表达了出塞之人被抛弃、失去尊严的痛苦和悲哀。同时,这也暗示了出塞之路的艰险和不易。
第八句承接前文,再次强调了出塞之人的痛苦和无奈。她们原本是大汉的公主,拥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在出塞之路上遭遇重重困难之后,她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甚至还遭受到了侮辱和羞辱。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奚足伤”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哪里值得悲伤呢?”在这里用来表达出塞之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不值得被如此对待。同时,这也暗示了出塞之路的艰险和不易。
第九句承接前文,继续描述出塞之人的痛苦和无奈。她们原本以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她们被送到了边疆地区,被迫与匈奴人一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不得不学会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作者说:“明明汉天子,一女奚足伤。”这两句表达了出塞之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同时,这也暗示了出塞之路的艰难和不易。
第十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写了出塞之人的内心世界。她们原本以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宿,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她们被迫与匈奴人一起生活,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和硝烟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下,她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作者说:“武威与文德,岂不在周行。”“武威”指的是武力,“文德”指的是文化道德。在这里,作者用“难道不是在周朝时期实行的吗?”来表示出塞之人认为汉朝的统治方式并非自己所希望的那样,而是过于注重武力而忽视了文化道德的建设。同时,这也暗示了出塞之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第十一句承接前文,继续描述了出塞之人的内心世界。她们原本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自己感情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她们被迫与匈奴人一起生活,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和硝烟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下,她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作者说:“吾王居下国,奉上固所当。”这两句表达了出塞之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第十二句承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