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裘而暖得横披,绝叫西昆不复诗。
耸入山容成紫障,暖回玉糁缀繁枝。
从知公有青云士,聊欲文成黄绢辞。
但得锦囊风月在,胸中佳处未妨痴。
【注释】:
横披:指屏风。
紫障:紫色的屏障,比喻山色。
玉糁(ruì):形容花繁密如米粒。
青云士:喻指有才学的人。
风月:比喻美好的景色和人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梅赞人。首二句写梅不畏严寒,傲然挺立;三、四句赞美梅花的枝干如山峰般高耸,花朵如紫霞般绚丽;五、六句赞扬梅花的高洁品质,并表示要为梅花做传扬者;最后两句以“风月”自比梅花,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全诗语言简明,意境清新,富有真情实感。
首联“不裘而暖得横披,绝叫西昆不复诗”。这两句是说,梅花虽不穿上貂皮大衣也能抵御寒冷,它的香气远远地飘过西昆一带,连那里的文人也再不敢写诗来歌颂它了。这里诗人用典,暗指当时文人的浮薄,对梅花的赞赏已经失去了意义。“绝叫”是说不再写诗来歌颂梅花。“从知”,就是“知道”。“公”,指梅花。“青云士”,即才学之士,喻指诗人自己。诗人在这首《再答前韵》中,以梅花自况,说自己虽然不求官位,但求有才学,像梅花一样不受世俗的污染与玷污,始终保持着高雅的品质。
颔联“耸入山容成紫障,暖回玉糁缀繁枝”。这两句是说,那枝干如山峰般的梅花,昂首向上,傲视群芳,使满山的树木都黯然失色。这一句是写梅树高大挺拔的姿态。“玉糁”,即“玉糁花”,是一种小黄花,颜色如米粒,所以叫“玉糁”,本意是形容梅花如米粒般细小密集,所以又称之为“米粒儿”。这句意思是说,那些如米粒儿般小小的花朵点缀着树枝,显得格外鲜艳夺目。“暖回”,是说梅花在春天里开放,给大地带来了温暖。“紫障”,是指紫色的屏障。这里指山色。这句意思是说,那山一样的梅花,昂首向天,傲视群芳,使满山的林木都黯然失色,成为一道紫色的屏障。这两句描写梅花的外形,赞美梅花的高洁。
颈联“从知公有青云士,聊欲文成黄绢辞”。这两句是说,我知道您是一位有才学的君子,所以我要用文辞来赞美您。“青云士”,是喻指诗人自己。“青云”,原指天上的云彩,这里指仕途。诗人用“从知”二字点明题旨,表明自己之所以作此《再答前韵》之诗,是因为知道这位君子有才学,所以要用文章来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黄绢”,是晋代大书法家张芝所用的纸名,因传说这种纸非常柔韧,写字时能拉出很长的痕迹,所以叫“黄绢”。这里用以比喻文章写得好,字迹流畅优美。“聊欲”,是说只打算。这两句是诗人自谦的话:“我”只是打算用文辞来赞美君子罢了。这两句是说,我知道您是一位有才华的君子,所以我要用文辞来赞美您。这里诗人运用典故,暗指君子有才学,所以诗人要用文辞来赞美他。
尾联“但得锦囊风月在,胸中佳处未妨痴”。这两句是说,只要手中还保留着那锦囊中的风月,那么我的胸中就还有美的地方,不会因为过分迷恋而去干些荒唐事了。这两句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但得”是说只要有……在手中;“锦囊”指装美好事物的袋子;“风月”,泛指美好的事物、风光、情趣等;“胸中佳处”指胸中美好之处;“痴”,这里是虚词,犹云“而已”或“罢了”。这两句诗人用典,暗指君子有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诗人要用文辞来赞美他。
这首诗是诗人自谦之作,表现了他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