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舍隔墙东,萧萧槐树风。
声颜虽不接,翰墨遽能通。
未说凉堪饮,唯愁赋少工。
此焉知素拙,试与问杨雄。

【注释】

太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致斋:古代的一种仪式,表示尊敬祖先,以示虔诚。韩舍人:指韩愈的朋友。简:书信。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声颜:声音和面貌,这里指韩愈。翰墨:文辞。凉:凉爽。赋:诗歌。问:求教。素拙:素朴、质朴。试:暂且,这里用作试探的意思。杨雄:西汉末年人,著名学者。《法言》是杨雄所作。

【赏析】

这首七古是诗人在太庙致斋时写给友人韩愈的信。信中先以写景起兴,然后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最后以请教友人表达自己对诗文的见解。全诗结构严谨,章法井然。

第一句写景,点明题旨:“斋舍隔墙东”。作者从太庙归来,来到自己的书房,只见一堵墙隔断了院落与外面的联系,只有西面有门可通。第二句写风声,表现心境:“萧萧槐树风。”作者把“风”拟人化,用“萧萧”来描写风声,既写出了庭院里秋风阵阵,又烘托了诗人的孤凄之感。第三句借事抒情,表露心迹:“声颜虽不接,翰墨遽能通。”诗人虽然身处僻静之处,却仍时时听到外面传来的脚步声,但自己却无法见到故人的面容。他多么希望能与韩愈见面叙旧,可是又不能如愿以偿,只好寄希望于书信往来而得以沟通感情了。第四句直抒胸臆,表明态度:“未说凉堪饮,唯愁赋少工。”诗人没有敢向韩愈提出要见他一面的要求,因为他怕打扰了他的休息;但他又担心自己写的诗不能使韩愈满意,所以只能以酒代茶,独自消愁。第五句自谦自责:“此焉知素拙,试与问杨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谦虚和自信,说自己之所以写不出好诗,是因为平时没有多读书,缺乏修养,所以现在只好请杨雄(扬雄)指教,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整首诗以写景开头,以写情结尾,中间四句为过渡部分,由写景转到抒情,再回到写景。全诗结构谨严,章法井然。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前半部分写景,为后半部抒情作铺垫;后半部分抒情,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人以写景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又为下文写情作了铺垫。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毫无雕琢之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