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经闻汉帝,尝此讲秦馀。
一日承丹诏,同时见子虚。
来游琼阁外,闲傍药栏初。
柳絮轻黏履,薇条涩惹裾。
解归巢上燕,思寄袖中书。
此鸟如矜慎,飞飞与客疏。
【解析】
此诗为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之二。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任参知政事,与当时的名臣王安石等一起推行“变法”措施,遭到保守派的阻挠,被诬以谋反罪下狱,于当年九月被贬至邓州。此诗作于他被贬邓州期间,故有“游延羲阁外”之句。“授经闻汉帝,尝此讲秦余”,言自己从老师那里学习儒家经典,曾经向汉武帝、秦始皇讲过学,意即自己曾受业于老师。“一日承丹诏,同时见子虚”,“丹诏”谓朝廷诏书,此处指皇帝所发的诏书,“子虚”指汉武帝的《子虚赋》,言自己也曾像汉武帝那样受到皇帝的恩宠和重用,意指自己曾被委以重任。“来游琼阁外,闲傍药栏初。”“琼阁”指华丽的楼阁,“药栏”指种药的花木栏杆,这里泛指园林,诗人来到美丽的园林,悠闲地散步。“柳絮轻黏履,薇条涩惹裾”,意谓细碎的柳絮沾满鞋袜,嫩小的野菜挂上衣衫。“解归巢上燕,思寄袖中书”,意谓燕子能返回巢里,我思念着书信中的问候。燕子尚且如此依恋家乡,何况人乎?诗人对家乡充满了怀念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注释】
授经:传授经书;汉帝:汉武帝;秦余:秦始皇;延羲:指范景仁;游延羲阁后药栏:游览延羲阁后的花园。
【译文】
我在老师处学习儒家经典,曾经向汉代的汉武帝和秦代的秦始皇讲过学。有一天,我接到了皇帝的诏书,同那些被委以重任的人一样,受到了皇上的宠爱,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我来到了延羲阁外的花园,悠闲地散步。柳絮轻飘飘地落在我的鞋上,薇菜条儿硬而酸涩地挂在我的衣襟上。燕子能回到它们的巢里去,我思念着书信中的问候。燕子尚且如此依恋家乡,何况人乎?
赏析:
此诗是作者被贬邓州期间所作的一首抒情之作。诗人借物抒怀,托燕子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说明诗人曾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儒经,并曾得到过汉武帝和秦始皇的赏识。这两句既是诗人自我写照,也是诗人自谦的话,表现出其对功名利禄看得淡薄,但并不否定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接着写收到朝廷的诏书,与那些得到重用的人一样受到了皇上的宠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感激之情。
中间四句写自己在延羲阁下花园游玩的情景。“来游”二字点出了主题,表明自己是来游园的。“闲傍”二字写出了游园的心情——轻松愉快,悠然自得。“柳絮”与“薇条”都是春天常见的植物,诗人在这里以它们来比喻自己的飘泊生涯。“轻黏履”是说柳絮细小,飞起来很轻,粘在鞋子上;“涩惹裾”是说薇条嫩小,爬在衣服上使人感到刺痒。这两句既描写了景色,又暗寓了自己身世飘零的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写燕子能够回到巢穴,而自己却无法回到故乡。这是说自己在外漂泊已久,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乡看看。这里的“思”字,不仅表示思念家乡的意思,而且还含有怀念朋友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