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阳夏公,尝兹同郡治。
政馀作东园,草木尚有意。
岂不务安养,斯民歌乐易。
是时有贤才,乡举堪皇器。
今方居冢庐,试质当时事。
愿君思前人,文雅庶未坠。
【译文】
当年阳夏公,曾经同郡治,
政余建东园,草木尚有意。
难道不务安养民,百姓歌乐易。
当时有贤才,乡举堪皇器。
如今住冢庐,试以当时事。
希望君思前人,文雅庶未坠。
【注释】
①朱武:指朱武平。太博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朱武平担任大博的职务,同时兼任通判常州。
②昔我阳夏公:阳夏公,即宋太祖赵匡胤。
③尝兹同郡治:曾在这里当太守。兹,此。治,地方行政单位。
④政余作东园:政事之余建造东园。政余,公务之余。作,建立、修葺的意思。
⑤草木尚有意:花草树木仍然有生命力。
⑥安养民:使百姓安定下来。
⑦斯民歌乐易:这里的“斯”是代词,指老百姓,“斯民”即百姓。
⑧有贤才:当时的有贤德的人。
⑨乡举堪皇器:乡里的选举可以担当国家的重器(指重要官职)。
⑩今方居冢庐:如今隐居于山中茅舍。冢庐,指山野中的房屋。
⑪质:问;考察。
⑫文雅:文化教养。
⑬庶未坠:大概还没有衰落。
【赏析】
此诗为诗人朱武向其友人胡武平赠送的一首七律。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隐居生活的关心以及对其文化修养和品德的高度赞誉。
开篇两句,诗人回忆了当年的阳夏公,他在任官时也曾经治理过自己的家乡,政绩卓著。接着写自己虽然现在退居山野,但仍旧关注着百姓的生活和福祉,不忘治理一方的责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深关怀和责任感。
第三句“政余作东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公事之余所建的东园,虽然已不再担任高官厚职,但仍关心百姓的生活,致力于改善民生环境。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不是不关心百姓的生活,而是应该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权力和个人的私利。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最后两句,诗人用“是时有贤才”和“愿君思前人”来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望。他认为现在的时代需要更多像他这样有贤德的人来担当国家的重任,同时也希望友人能够继续传承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保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回忆和感慨,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