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有修竹,丛疏饱于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

【注释】

①和平叔:即韦和平,字叔道。唐代诗人。

②修竹:长竹。

③丛疏:稀疏。饱于霜:被霜打后,竹干枯而挺立。

④下上:左右。

⑤行路子:行人。

⑥榛荒:指荒凉的山林。

⑦翠色:指修竹的颜色。

⑧徘徊:徘徊留恋。

⑨何疾:为何这样快?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诗人在野田中看到一片竹林,心中产生的感慨。

首联“野田有修竹,丛疏饱于霜。”是全诗的起兴之句,它点明地点和时间,为下文作了铺垫。“野田”表明了诗人的居处;“有修竹”说明诗人所见的是一片茂密的长竹,“丛疏”二字写出了竹丛疏密不匀、参差不齐的样子,“饱于霜”,既表现了竹子经霜雪而更显得苍劲挺秀的特征,也暗示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颔联“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承首联而来,继续描绘眼前景象。“下上”指的是竹子的高低部位。由于竹子被霜打后挺立着,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没有多少枝丫一样,这就造成了“乏佳禽”的感觉,也就是缺少了鸟儿栖息的地方。“左右”是指竹子的左右两侧,“杂枯桑”则是说周围长满了枯萎的桑树。诗人用“乏佳禽”、“杂枯桑”,将景物写得十分清瘦萧瑟。

颈联“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承接前两句而来,进一步抒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岂无行路子”意思是说,这里难道没有过路的人吗?“行路厌榛荒”的意思是说,走在路上的人都讨厌这样的荒芜之地。诗人以问句开头,设身处地,把读者带到了他所要表达的那种环境之中,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尾联“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是全诗的收束之句。“忽然”一词使诗句显得非常突兀,但这种突兀又恰恰表现了景色的突然呈现给人带来的惊喜。“翠色”是诗人对修竹的颜色形象的概括,也是他对修竹整体印象的总结。“徘徊未能忘”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它不仅表明了他在欣赏完这片竹林之后久久不能忘记他所看到的美景,而且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心。

这首七绝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是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却非常清晰,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结构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格律形式,前后两联都对仗工整,中间两联又互相呼应,使得诗歌的结构严谨而又和谐。从内容上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语言简洁而又富有韵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