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多瘦棘,莽莽连荒台。
不见长啸人,黄土空崔嵬。
北顾蓬池上,枯废生蒿莱。
当时思大梁,还望已徘徊。
今我复怀昔,岂不伤且哀。
鸟呼有遗响,英灵同土灰。

【注释】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魏诗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与嵇康等并称“竹林七贤”。《晋书》本传谓其才气俊发,请托倾于贵戚。嗜酒能啸,善弹琴,当世皆以为绝器。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语言学家。汉武帝时为文史官,后因事免官。曾出使西南夷,又作《喻巴蜀檄》,以讽谏武帝勿劳民伤财,开西南夷道。著有《子虚赋》、《上林赋》、《凡将篇》、《哀秦二世》。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人。秦朝建立者嬴政的丞相。

《毛诗序》:今女独怀恋古意,而欲见古人之居处乎?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首二句写尉氏县阮籍啸台的荒凉景象;三至六句写当时阮籍对大梁故地的思念;七至九句写自己怀古伤逝之情。全诗情深凄切,意境幽雅。

此诗是怀古诗,作者借咏阮籍啸台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古代遗迹的无限感慨。首句“古城多瘦棘”即点明地点,也写出了尉氏县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

次二句写台观的残破荒凉。“莽莽连荒台”,指台观周围杂草丛生,荒芜凄凉,一片苍茫。“不见长啸人”,言已无当年啸台主人的身影,只有风吹草动、虫鸣鸟叫,更增添了空旷凄凉的气氛。“黄土空崔嵬”,写台观虽在,但已无人问津,只剩下黄土堆积,令人感叹。这两句通过对尉氏县阮籍啸台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其荒凉景象的惋惜之情。

三句“北顾蓬池上”,承上“不见长啸人”,进一步写景,写昔日阮籍啸台的辉煌景象,与今日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枯废生蒿莱”,说明昔日阮籍啸台所在之地已无人居住,只剩下蒿草萋萋,显得更加荒凉冷落。这两句通过描写昔日阮籍啸台的辉煌景象和今日的凄凉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四、五两句“当时思大梁,还望已徘徊”,回忆昔日阮籍在邺城时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对邺城的留恋之情。“还望已徘徊”,暗示着作者在邺城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此地的眷恋和怀念。这两句通过对邺城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邺城深厚的感情。

六句“今我复怀昔,岂不伤且哀”,承接前文,表达出作者对邺城故居的思念之情。“岂不伤且哀”,既表达了作者对邺城故居的思念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忧伤。这一句既是全诗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升华。

末两句“乌呼有遗响,英灵同土灰”,感叹阮籍英灵不散,依然存在。“乌呼”,叹词。“英灵同土灰”,意思是说,虽然英灵已经消散,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就像尘土一样。这两句通过对阮籍英灵的赞美和对其精神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阮籍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