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见子宛丘下,丞相待子知子贤。子于文字实赡博,海客谩估珠盈船。
欲卖明月一寸魄,虽豪未肯售以钱。
通都大邑忽辨宝,直取不犯骊龙涎。遂作照乘物,矜夸魏人前。
从兹十二车,光彩生从先。

【注释】:

宛丘: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地区。

丞相:指曹操。

海客:比喻不学无术之人。

明月:这里指杨氏的才华。

直取:直接索取。

通都大邑:大城市。

魏人前:指魏文帝曹丕。

十二车:指杨叔恬应召任官时,由其门生出了很多名士。“十二车”原是形容门生众多。后来也用来形容官职很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送杨叔恬赴北京做官时写的。诗中通过赞美杨叔恬的文采和才能,来表达自己对杨叔恬的敬仰和喜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杨叔恬的才华横溢。他曾经在宛丘下见到过丞相曹操(即魏武帝曹操),那时曹操就赏识他的才学。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杨叔恬才华的赞赏之情。

诗的后四句则描绘了杨叔恬应召赴京的情景。杨叔恬想要卖掉自己的才华,但那些妄自菲薄的人却不愿意购买,就像大海中的珠蚌一样,被珍珠的诱惑所欺骗。而杨叔恬却坚持自己的价值,不肯轻易出手。最后,他成为了朝廷重臣,门庭若市,人才济济。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杨叔恬才学的钦佩,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官场现状。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才的重视和珍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