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昔时忧我寒,缝衣纫线长。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举衣不忍著,举箸不下吭。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注释

  1. 前日衣上露:前一天的衣服上还留有露水的痕迹。
  2. 今日衣上霜:今天的衣服上已经覆盖了一层霜。
  3. 我母魂何之:我的母亲的魂魄去了哪里?
  4. 膏火麋我肠:母亲的灵魂如同燃烧的蜡烛一样,使我痛苦不已。
  5. 隔棺三寸地:母亲的尸体被放在棺材里,只有三寸的空间。
  6. 如在万里乡:仿佛母亲仍在万里之外的地方。
  7. 嚎呼不闻声:呼喊时听不到回声,形容极度悲伤。
  8. 饮食空置傍:因为思念而无法正常进食。
  9. 昔时忧我寒:以前担心我受到寒冷的折磨。
  10. 缝衣纫线长:为了保暖,我的母亲经常为我缝制衣物和棉线。
  11. 线长必絮厚:为了保暖,我的母亲总是用厚厚的布料来缝制衣服。
  12. 要与风霜当:这些衣物能够抵御风寒和霜冻的侵袭。
  13. 又每恐我饥:又担心我会感到饥饿。
  14. 羹臛自调尝:母亲会自己调配食物,给我增加营养。
  15. 此身内外间:我在身体和心灵的层面上都感受到了这种痛苦。
  16. 莫得顷刻忘:这种痛苦让我无法忘记。
  17. 举衣不忍著:穿上衣服都感觉到困难,不愿意脱下来。
  18. 举箸不下吭: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握不住,说明非常难过。
  19. 一念百感生:一个念头就引发无数的感触。
  20. 欲问天苍苍:想要向苍天倾诉自己的哀怨和痛苦。

译文

从前的衣服上还留着露珠,现在却披上了新雪;
母亲啊,你究竟去了哪里?你的温暖像火焰一样消耗着我;
母亲离世后,只有三寸的空间,仿佛她还在遥远的故乡;
她的呼唤听不到回音,只能通过饮食来感受她的关怀;
曾经担心我受冷,母亲总是缝制暖和的衣服来保护我;
即使线长必须很厚实,也要让衣物能抵抗严寒;
又担心我挨饿,她亲自调制美味的食物让我吃上;
这痛苦让我身心都难以忘怀,一刻都无法放松;
穿着衣服都感到疼痛,拿起筷子都难以下咽;
想到母亲的离去,无数的感情涌上心头,我想问问苍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哀伤。诗人通过对妻子生前的细微描写,以及她离世后的孤独与无助,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而深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生活的琐碎细节,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和感人。此外,诗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视以及对亲情的珍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道德规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