篙师柂工相整衣,龙女庙中来宰豨。
野祝击鼓降神语,老鸦衔肉上树飞。
长江无风平似削,两橹夹舸行将归。
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
【注释】
①长芦:地名,在今河北沧州东南。
②柂工:指船夫。柂,同“楫”,划桨的工具。
③龙女庙:相传为龙宫所在地,故址在今四川乐山市凌云山上。
④宰豨:祭祀猪神的仪式。豨,豕,猪。
⑤野祝:村中的祭祀者,这里指庙里的道士。击鼓降神:用打击战鼓的方式使神灵降临人间,举行祭典。
⑥老鸦衔肉上树飞:指乌鸦衔着食物飞上树。
⑦南国山川都不改:长江以南的山山水水都像从前一样。
⑧伤心慈姥旧时矶:指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夔州时,曾在江边的一个石头上写下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句。
【赏析】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当时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诗人由荆门溯江而上,经当阳、秭归、夷陵、西陵、兴山、秭归至宜昌,沿江而下,沿途观感颇多。本篇就是他顺流而下时所写。
首句“篙师柂工相整衣”,写的是船夫们在江口迎候刘禹锡的情景。江头迎送,本是常事,但此处特别点出“篙师柂工相整衣”来写,却使人感到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迎接。因为,刘禹锡此行是奉朝廷的明命,前往夔州担任刺史之职,而夔州地处西南,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又是夔州的治所,所以对前来赴任的人,当地人民都要热情接待一番。“篙师柂工”即指那些熟悉水性和熟悉航道,能够驾驶船只,驾驭风浪,保证行旅安全航行的船老大们;他们不但会操舵弄桨,而且会与舟人“相整衣”,即彼此换班休息。这一句从侧面写出了刘禹锡此次出行的隆重与特殊。
二、三两句写到达龙王庙后的情景:“龙女庙中来宰豨。”庙里的道士们击鼓降神,向神祇献上供品,以祈求保佑过往船只平安。“宰”字有宰杀之意,但在这里却是宰猪的意思,因为古代宰牲以祭祀神灵是常有的事。这里的“宰豨”即是指这一仪式,意思是说,庙里的道士们正在举行祭祀猪神的仪式。
四、五两句写祭祀活动结束以后的情形:“野祝击鼓降神语,老鸦衔肉上树飞。”祭祀完毕,庙祝又击鼓降神,向神灵报告说,一切顺利。这时,一群野鸦从树上叼着一块肉飞下来,落在船上,然后又叼着它飞到空中去了。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野鸦比作活人,把它们叼东西吃的动作写得惟妙惟肖。
六、七句描写江水平稳如削的景象:“长江无风平似削,两橹夹舸行将归。”由于江面很平静,没有一点波纹,就像被削平一样,所以两岸的树木、山峰等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心情十分舒畅。船夫们一边驾舟前进,一边唱着歌谣:“两个桡手撑船走,船儿就要回故乡。”
八、九两句写回到江边的所见所感:“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诗人想到这次离开夔州已经一年多了,而家乡的山川依旧不变,不禁感慨万分。特别是诗人当年曾在此地留下过许多名篇佳作。现在诗人又回到这里来了,看到那熟悉的景色和人事,不禁想起自己过去在任上的一些事情。尤其是想起了“伤心慈姥旧时矶”,更觉得无限惆怅和哀伤了。慈姥矶在夔州城东,是一处有名的胜迹。诗人在这首诗中提到它,说明他在离开夔州的时候,曾经到过那里。
全诗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首句交代了去夔州的原因及江口的情状;第二、三句描绘了江口迎送刘禹锡的场景以及参加祭祀活动的场面;第四、五句描写江中平稳如削的长江和顺流而下的愉快心情;第六、七句描写江岸的景物和渔夫们的劳动生活;第八、九句回忆了诗人离开夔州后的所见所感,特别是回忆起了“伤心慈姥旧时矶”的情景。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情景交融,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