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溅溪流散,苒苒石发开。
一朝辞浣沙,去上姑苏台。
歌舞学未稳,越兵俄已来。
门上子胥目,吴人岂不哀。
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
水边同时伴,贫贱犹摘梅。
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
《西施》
【注释】:1、溅溅溪流散,苒苒石发开。
2、一朝辞浣沙,去上姑苏台。
3、歌舞学未稳,越兵俄已来。
4、门上子胥目,吴人岂不哀。
5、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
6、水边同时伴,贫贱犹摘梅。
7、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施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她的死亡,从她的生活状态到她的精神状态。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西施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首句“溅溅溪流散”,形容溪水的流动,象征着西施的美貌和气质,如同溪水一般清新脱俗。次句“苒苒石发开”,则描绘了石头的生长,象征着西施的青春流逝。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西施美丽容貌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第三句“一朝辞浣沙,去上姑苏台”,描述了西施离开家乡,踏上前往姑苏台的道路。这里的“辞”字,既表现了西施离别的不舍,也暗示了她即将面临的艰难困境。最后一句“越兵俄已来”,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发展,揭示了西施的命运多舛和悲壮。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通过描绘西施的舞蹈和歌声,进一步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才艺。但是,这些美好的事物很快就被战争所破坏,使得西施不得不离开故乡。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西施的美貌与战争的残酷进行了鲜明对比。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对西施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她命运的担忧和感叹。诗人用“门上子胥目”这一典故,表达了对西施悲惨遭遇的同情;而“吴人岂不哀”则表达了吴地人民对于西施遭遇的悲哀。
在最后四句中,诗人通过对西施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诗人用“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来形容西施曾经的美丽,用“水边同时伴,贫贱犹摘梅”来描绘她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最后一句“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则表达了诗人对西施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西施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她的死亡,从她的生活状态到她的精神状态,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西施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于不幸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