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常噤默,乘春何多舌。
苍毛无文章,尖啄苦腾说。
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
只未学凤皇,有亦学不彻。
伤哉古辩士,往往遭车裂。
注释:
百舌鸟:一种鸟类,叫声清脆,常在春天鸣叫。
一冬常噤默:一年冬天常常紧闭嘴巴不鸣叫。
乘春多舌:趁着春天的到来而变得爱叫。
苍毛无文章:羽毛没有华丽的花纹。
尖啄苦腾说:用尖锐的嘴啄食,发出痛苦的声音。
晓升高高树:早晨飞到高高的树上唱歌。
百鸟言漏泄:许多鸟儿的鸣声泄露了秘密。
只未学凤皇:只是还没有学会凤凰那样高贵的鸣叫。
有亦学不彻:即使学会了也不能完全掌握。
伤哉古辩士:真是可惜那些古代擅长辩论的人啊!
往往遭车裂:却常常遭受车裂等残忍刑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百舌鸟的观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百舌鸟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自由和人性的思考。
首句“一冬常噤默,乘春何多舌”描绘了百舌鸟在冬天时沉默寡言,而在春天到来后却变得爱叫的特点。这一变化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也许这正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一种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挫折时,我们要像百舌鸟一样保持沉默,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发声。
次句“苍毛无文章,尖啄苦腾说”进一步描绘了百舌鸟的外表和声音。百舌鸟的羽毛没有华丽的花纹,它的尖喙啄食时发出痛苦的声音。这两句诗句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百舌鸟外表和声音的不屑和嘲笑。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百舌鸟性格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句“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描绘了百舌鸟清晨飞到高高的树上唱歌的情景。百鸟们纷纷传唱着它的歌曲,使得整个森林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一景象让诗人想起了古人善于辩论的人,他们能够以智慧和才华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美。然而,诗人却感叹自己虽然聪明但未能完全掌握这种能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智慧和才能的向往以及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无奈。
最后一句“只未学凤皇,有亦学不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百舌鸟的羡慕之情。百舌鸟虽然没有学到凤凰那样的高贵鸣叫,但却努力学习到了自己的特长。尽管学到了一定的技巧,但仍然无法完全掌握。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渴望获得成功和认可,又担心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整首诗通过对百舌鸟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诗人通过百舌鸟的故事,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启发读者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