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山中水,忽向舍外流。
谁知门前路,已通溪中舟。
穷蛇上竹枝,聚蚓登阶陬。
我家地势高,四顾如湖滮。
浮萍穿篱眼,断葑过屋头。
官吏救市桥,停车当市楼。
应念此中居,望不辩马牛。
危湍泻天河,漫漫无汀洲。
群蛙正得时,日夜鸣不休。
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
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
纷纭闾里儿,踊跃竞学泅。
吾慕孔宣父,有意乘桴浮。

五月十三日,山中突降大水。

谁知山间之水,突然涌向屋外流淌。

谁知屋前之路,已通溪中之舟。

穷蛇上爬至竹枝,聚蚓爬上阶梯角落。

我家地势较高,四围望去如湖滮。

浮萍穿过篱笆,断草越过屋头。

官吏救市桥,停车当市楼。

应念此中居,望不辩马牛。

危湍泻下天河,漫漫无汀洲。

群蛙正得时,日夜鸣不休。

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

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

纷纭闾里儿,踊跃竞学泅。

吾慕孔宣父,有意乘桴浮。

【注释】:

  1. 五月十三日:即端午节。
  2. 舍外流:屋檐下的水流进屋外。
  3. 溪中舟:溪水中的船。
  4. 蛇、蚓:指蚯蚓、蚂蚁等小动物。
  5. 地势高:地势较高的地方。
  6. 篱眼:篱笆上的小洞。
  7. 葑(fén):水沟里的泥土。
  8. 市桥、市楼:市场和桥梁。
  9. 马牛:代指人。
  10. 湍(tuān)水:急水。
  11. 汀(tīng)洲:水中沙洲。
  12. 群蛙、后池鱼:皆为比喻,暗喻百姓。
  13. 孔宣父:孔子,名丘,字仲尼。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时节山洪爆发的诗作,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洪水肆虐的景象。全诗语言生动,意象丰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首句“五月初八”,诗人以“大水”二字,开篇点题,既交代了时间,又预示着接下来将发生的灾难。次句“谁知山中水”,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这场大水的关注。接着,诗人以“忽向舍外流”一句,描绘了山洪汹涌的气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大。
    第三句“门前路已通溪中舟”,进一步描绘了山洪带来的影响。诗人以“已通溪中舟”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山洪泛滥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汪洋大海之中。这句诗也暗示了这场大水可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穷蛇”、“聚蚓”、“我家地势高”等意象,进一步描绘了山洪肆虐的情景。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那些被淹没在洪水中的人们。同时,诗人以“四顾如湖滮”一句,再次强调了洪水带来的破坏性。
    随后的几句,诗人以“浮萍穿篱眼”、“断葑过屋头”等意象,描绘了洪水对村庄的破坏。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洪灾现场之中。诗人还以“官吏救市桥”一句,揭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与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望不辨马牛”、“江上多网钩”等意象,再次展现了洪水带来的破坏。这些意象都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象征着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挣扎与无奈。同时,诗人以“纷纭闾里儿”一句,揭示了这场大水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最后两句,诗人以“吾慕孔宣父”、“有意乘桴浮”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抗击自然灾害的态度。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更体现了他对人民深深的关怀之情。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展示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灾害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同时,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