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东来几万里,相送入关如有情。
灞陵原边柳条暗,咸阳桥畔桃花明。
自古恨别此两处,十千美酒琉璃倾。
日落未落车马动,子规滴血壮士惊。
行哉使君负胆气,蜀道虽险心常轻。
是时门前大桐树,烂漫紫萼啼流莺。
弟兄同怀不可见,应亦梦觉嗟远程。
太白山前一尺雨,桑下问蚕田问耕。
郡城夜开百姓喜,喜从迢递壶浆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侧重于情意的领悟与想像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时既要注意重点诗词的默写,又要注重对诗的内容、语言及技巧的综合把握。注意从题干中提示的“注释”“赏析”入手,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答案】

译文:

春风浩荡东来几万里,相送之人送到关隘似亲人。灞陵原边柳条暗绿,咸阳桥畔桃花盛开。自古恨别之处有两处,十千美酒琉璃杯中倾洒。日落未尽车马动,子规在树丛中啼叫让人心惊。行哉使君胸怀壮志胆气豪迈,蜀道虽险但心无畏惧。此时门前大树如紫云,烂漫的紫萼开遍枝头啼流莺。弟兄兄弟同怀抱负无法相见,应也因梦醒而嗟叹远隔千里。太白山前雨丝密布一尺长,桑下问蚕问田问耕。郡城夜晚开放百姓欢聚畅饮,人们喜从遥远的地方送来壶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以送别的实景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深情。

首联两句,点明送别之地,并交代出送别的时间与季节,为下文抒写作者的情感作铺垫。“灞陵”“咸阳”分别代指长安附近的两个著名古地,这两个地名的选用,既表明了送别的地点,又显示了送别的季节——春天。“灞陵”,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咸阳”,地处陕西中部,泾河之北。《史记·项羽纪》记载:“(项羽)遂至戏西,欲渡河北归汉,属吏奏请烧船断昆水,乃封侯将卒,得二十余骑渡河”。可见,项羽曾一度兵败至此。此处用“灞陵”一词,暗示着朋友可能像项羽一样,有过兵败的经历,也可能暗示朋友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终被命运所抛弃。“春”字既指季节,也含有时光易逝之意。

颔联两句写送别之地,并描写了景物。“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沈园二首》其一:“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吹落在孙山外,却向人间送行人”;“暗”字突出了春天柳叶未发时的萧瑟,“明”字则表现了春日里百花齐放的生机勃勃。“恨别”、“美酒”、“琉璃”,三个词语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恨别”二字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美酒”、“琉璃”则写出诗人送别之时的盛况。

颈联两句写送别之事。诗人把朋友的离别之恨比作古代人们所怨恨的两种地方:一是生离死别的两地,一是天各一方。“十千美酒琉璃倾”一句,既表现了友人的离别之痛,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情。“琉璃”是一种贵重的材料制成的工艺品,这里借指珍贵的东西。“日落未落车马动”两句,既描绘了送别之时的情景,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日落未落”,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担心朋友就此离去;“车马动”,既写出了送别之时的喧闹,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

尾联两句写诗人送别之时的感受。“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鸣声凄厉,古人常以此鸟叫声来象征别离之情。杜甫有句云:“不如名画挂吾庐,令彼征夫听子规”(《赠卫八处士》);李贺也有句云:“残月脸边看竹立,醉眼愁肠过夜阑”(《金铜仙人辞汉歌》)。“滴血”,“梦觉”,都是形容痛苦难忍的样子。“子规啼血”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这首诗的结尾两句,诗人没有直接抒情或议论,而是用“行哉使君负胆气,蜀道虽险心常轻”两句来收束全诗,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希望朋友能够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