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计短于头触篷,公才高似目飞鸿。
已驰骓马雄西楚,尚引蜉蝣缀国风。
愿伯明年终惠我,以曹为解可无公。
欲持枉尺归绳墨,只恐旁观血指红。
诗句释义:
- 我计短于头触篷 - 我的计划不如船首碰到的篷子那样快。
- 公才高似目飞鸿 - 你才能高如目中飞翔的大雁。
- 已驰骓马雄西楚 - 已经骑着良马驰骋在楚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
- 尚引蜉蝣缀国风 - 还在努力引导蜉蝣(一种昆虫),以保持国家风气。
- 愿伯明年终惠我,以曹为解可无公 - 希望你来年能赐予我恩惠,因为曹先生能解决这个难题,就不需要您帮忙了。
- 欲持枉尺归绳墨 - 想要把弯曲的尺子拉直,使其符合规矩。
- 只恐旁观血指红 - 只怕旁观者看到我的手指被染红。
译文:
我的计划比不上船头触碰的篷子,
你的才能高过目光中的鸿雁。
我已经骑上良马奔向西方的楚国,
仍在努力引导蜉蝣以维护国家的风气。
希望伯乐明年能够恩赐我好处,
因为曹先生能解决问题,就不需要你帮忙了。
我想要把弯曲的尺子拉直,让它符合规矩,
只怕旁观者看到我的手指被染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十五日送项平甫赴任汉阳时所作。项平甫字伯修,江西丰城人,曾任汉阳太守。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谦虚谨慎、渴望学习的品质。
诗中“我计短于头触篷,公才高似目飞鸿”,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两人的不同能力和特点。“已驰骓马雄西楚,尚引蜉蝣缀国风”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以及他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愿望。
最后两句“愿伯明年终惠我,以曹为解可无公”,则是表达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在来年给予自己帮助,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友人能力的自信。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