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捐儋耳非长策,便戮先零亦少恩。
整了六师须禁暴,本朝元气要长存。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奉陪黄师锡访问元夕战场归途所见。诗中表达了苏轼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的向往,对于国家元气的忧虑,以及对于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损失的同情。
“谩捐儋耳非长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谩捐”表示白白地放弃,”儋耳”是古代地名,这里用来比喻战争的无益。”非长策”则表示这不是长久之计。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白白地放弃战争,并不是长久之计。
“便戮先零亦少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残忍和对敌人的不公。”便戮”表示轻易地杀戮,”先零”是古代羌族的一个部落,这里用来比喻敌人。”亦少恩”表示也缺乏仁慈。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轻易地杀戮敌人,但仍然缺少仁慈。
“整了六师须禁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元气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整了六师”表示整顿好军队,”须禁暴”表示需要禁止暴力。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整顿好军队,必须禁止暴力。
“本朝元气要长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担忧和对于和平的向往。”本朝”表示自己的朝代,”元气”在这里指的是国家的生命力和活力。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朝代的生命力和活力要永远存在。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的向往,对于国家元气的忧虑,以及对敌人的同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