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纨扇阿谁绷,露出琅玕三两茎。
密叶旋从人意长,劲枝全藉笔毫生。
翠筠不动风常在,直节无根色自荣。
只恐半天雷雨夜,化龙应向手中成。
【题解】
绢扇面画竹。
【注释】
团团:形容圆形、圆满的样子。
阿谁:何人,是谁。
琅玕(láng gān):玉的一种。比喻竹子。
旋:忽然、立刻。
劲枝全藉(jí)笔毫生:意思是说竹子的枝条都是借助于笔尖的力而生长出来的。劲是强劲,毫是指笔头尖锐的部分,这里指用笔作画。
翠筠:绿色的竹茎。
不动:不动摇,不晃动。
直节:直挺而高耸的姿态。
无根色自荣:意思是说竹子虽然生长没有根基,但颜色却自然地显得美丽。
化龙:变化成为龙。
应:应当。
【译文】
圆圆的纨扇,谁在绷上那几根竹子?
竹杆露出,只有两三根而已。
树枝突然长出,是人们有意为之。
翠色的竹竿,即使风吹也不会摇晃,
笔直的竹枝,没有根基也自然挺立。
只怕半夜里雷雨交加,
竹子变成龙,应当在手中出现。
【赏析】
这是一幅绢扇上的竹子图,绢扇本是供人扇风取凉之物,但此绢扇却是以竹子为主体绘制而成。作者通过绢扇这一物象,抒发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竹子精神品质的赞美。
“团团纨扇阿谁绷”,绢扇本圆,所以此处用“团团”来修饰绢扇,既形象又贴切。纨即纨素,是一种细薄的丝织品,古人常把它制成扇子,用以纳凉消暑。“阿谁绷”三字,是询问之意,表达了诗人对绢扇主人的关心和思念。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绢扇,表现了诗人对绢扇主人的关切之情。
“露出琅玕三两茎”,绢扇之上,竹叶露出,只有三两片而已。琅玕即美玉、珍珠之类,这里指的是竹叶。“三两茎”既表明竹叶的数量不多,同时也表现出竹子的清秀、俊俏,给人以美感。诗人通过对竹叶数量的描写,为后文描绘竹枝的生长做了铺垫。
“密叶旋从人意长”,接下来,诗人开始描绘竹叶的生长过程。“密叶”指的是竹叶茂盛、密集,“旋从人意长”则暗示了竹叶的生长并非自然随意,而是受到人的意愿的影响。这一句既是对前一句竹叶数量少的补充,也为后文对竹枝生长的描述做了铺垫。
“劲枝全藉笔毫生”,竹子的枝条都是借助于笔墨之力而生长的。这句诗不仅表现了竹子的生机勃勃,也体现了画家对竹子的精心刻画。笔墨之妙,能使竹子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翠筠不动风常在”,竹竿虽翠绿如玉,但并不因此而动摇。这里的“翠筠”既指竹竿的颜色,也象征着竹子的坚韧与高洁。“不动风常在”则进一步强调了竹竿的稳固与坚韧。这一句既赞美了竹竿的美丽与坚韧,也为后文对竹子精神品质的赞美做了铺垫。
“直节无根色自荣”,竹子虽然生长没有根基,但颜色却自然地显得美丽。这里的“直节”既是指竹子直立向上的姿态,也象征着竹子的正直与坚贞。“无根色自荣”则是对竹子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精神品质的认同与敬仰。
最后一句“只恐半天雷雨夜,化龙应在手中成”,诗人运用了一个想象,将竹子比作龙,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精神品质的赞赏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希望竹子能够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升华,成为真正的龙。
整首诗通过对绢扇上竹子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竹子精神品质的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绢扇的描绘,展现了画家对竹子生动形象的描绘技巧以及对竹子精神品质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