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追随遍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晚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是宋代诗人阳枋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释义
  1. “书剑追随偏蜀西”:《字溪集》中记载,阳枋在四十岁时得兴微之学,他带着书籍和佩剑,前往蜀地求学。这里的“偏蜀西”可能意味着他在四川西部求学。
  2. “归来窗月听朝鸡”:诗人归来后,窗外的月光映照着清晨的鸡鸣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
  3. “相期岁明林中约”: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能与友人在林中再次相聚。
  4. “忍见佳城石上题”:不忍心在朋友的墓地上刻下自己的留言,因为那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5. “锦里人稀烟冉冉”:描述锦里的繁华已逝,人烟稀少,烟雾缭绕。
  6. “横川路迥草萋萋”:横川路远,草丛茂密,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7. “黔南愧我催瓜戍”:黔南地区让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在那里担任过催瓜戍的工作。
  8. “泪落巴山望欲迷”:泪水洒在巴山之上,让诗人的视线变得模糊不清。
  • 译文

  • 我在蜀地追随书剑,归来时窗外月光下聆听清晨的鸡鸣。

  • 我期待在未来的岁月,我们能在林中重逢。

  • 我不忍心在你的墓前刻下我的留言,因为你已经离我而去。

  • 锦里繁华不再,只有烟雾飘渺。

  • 横川路远,草丛茂密,显得格外荒凉。

  • 黔南让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在那里担任过催瓜戍的工作。

  • 我的泪水洒在巴山之上,让视线变得模糊。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蜀地的学习、生活以及后来的离别和怀念,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土的眷恋。同时,通过对锦里、横川等地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时代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的“相期岁明林中约”、“不忍见佳城石上题”等句子,都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此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的转变。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成长历程,感受到了他对友情和故乡的深沉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