矻立应千载,传因海眼成。
蓬莱水清浅,曾不见敧倾。

【注释】

华亭:即松江府,今属上海市,在今上海县东北。

百咏:指松江的古迹和风物,有一百零八首之多。

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矻(kū):努力的样子。

应:响应,应和。

传因海眼成:传说是大海的眼穴造成的。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名。

敧倾:倾覆。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松江古迹的赞美。

“华亭百咏”四句,点出松江的古迹。松江,今属上海市,在今上海县东北,这里水路交通要冲,历来是繁华之地。诗人先从松江的历史说起,松江古迹很多,如陆宣公祠、白鹭庵、真如寺、方塔、普济院等,都是很有名气的。诗中只选了四个著名的古迹,分别加以吟咏。这四个古迹,前三个都以“海”字命名,唯有第四个“真如寺”不称“海”,而是叫“真如”。因为“真如”是佛语,表示“真理”、“实相”。而“海眼”则是佛教语,意思是说海眼就是海的中心,也是海的源头,与“海眼石”一样,都是指一个地点。所以“海眼”与“海眼石”同义。

“矻立应千载”二句,写诗人对于这些古迹的感受。“矻(kū)”是努力的样子,“应”是应和,呼应的意思。诗人在这里是说:这些古迹虽然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屹立着,好像还在那里努力工作着,没有倒下。诗人对古迹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他不仅赞赏这些古迹的历史价值,而且认为它们具有永恒的意义,可以与天地共存。诗人用这种精神来勉励自己的志向,表示自己要像这些不朽的古迹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永不磨灭。“传因海眼成”二句,写诗人对这些古迹的评价。诗人认为这些古迹之所以能够经历千年而不倒,是由于它们与大海有关,是大海的眼穴形成的。“海眼”,即指海底的洞窟。相传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水是流动不止的,所以海洋中间就有个洞穴。后来人们把这种洞穴称为“海眼”。这个洞穴就是海洋的源头,因此,一切江河湖泊的水流到这里都要汇合在一起流出去。诗人在这里用这种传说来说明松江古迹之所以能历千秋而不败的道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