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悬翠幕几千丈,我疑山顶即天上。
扪萝蹑蹬到山巅,犹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传,对此遥看一镜圆。
当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注释】
刘磐幕:即刘之遴。之遴,字子潜,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唐高宗时进士,官至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少傅、银青光禄大夫,封清河郡公。后因事贬为道州司马。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中游览时的即兴之作。
翠幕:指青山如帷幔一样,笼罩着山巅。
扪萝蹑蹬(niè diǎn):攀缘树枝而上。
平地:指山脚下的平地。
苍苍:形容山势高峻,颜色苍绿。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北岳阳市。八百古所传:传说洞庭湖周围有八百里。
镜圆:像明镜一般圆满。
三千丈:极言山高。
山川:泛指山岭。
赏析:
首联“山悬翠幕几千丈,我疑山顶即天上。”开篇便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山峦叠嶂,如同悬挂在天空中的碧绿色帷幕,令人感到震撼;而站在这幕阜之巅,仿佛已经置身于云端之上,直上九重天。这种描绘方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想象力,将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扪萝蹑蹬到山巅,犹如平地上青天。”诗人继续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自己的登山经历。他攀爬着树藤和岩石,终于来到了山巅。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与天地合一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无垠的青色天际之上。这一联不仅展示了诗人攀登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更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始知天高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诗人进一步发挥前两句的意境,对庐山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绘。他发现天空之高远似乎没有尽头,而庐山则如同一卷巨大的石壁一般耸立在那里。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庐山的高大雄伟,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洞庭八百古所传,对此遥看一镜圆。”诗人转而将对洞庭湖的描绘作为结尾,以洞庭湖八百里的历史传说来反衬庐山的高峻。站在庐山之巅,他可以遥望洞庭湖,看到那如同明镜一般的湖泊。这一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更透露出他对历史与自然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对山巅、天高、洞庭湖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历史与自然的深深感慨。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