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墙丝竹千年在,寂寞朝歌莽一丘。
突有浮屠延望眼,何因驻得墨家流。
朝歌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寂,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含义以及赏析:
- 诗句原文与翻译:
诗句原文:
鲁墙丝竹千年在,寂寞朝歌莽一丘。
突有浮屠延望眼,何因驻得墨家流。翻译:
鲁墙之间,千年的丝竹乐声依旧悠扬;而在寂静的朝歌山上,荒草覆盖着一座孤峰。突然有一座浮屠出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却为何能留住那些墨家的弟子?
- 注释与赏析:
- 鲁墙丝竹千年在:这里的“鲁墙”指的是古代的围墙,象征着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沉淀。而“丝竹”则是指音乐,特别是指古代中国的音乐,如琴、瑟等弦乐器。千年的时间在这里被浓缩为“千年”,展现了时间的漫长和历史的深远。
- 寂寞朝歌莽一丘:这里的“朝歌”是古代对歌舞之地的一种称呼,也是商朝时期的都城,象征着繁华和热闹。但在这里,它却被形容为“寂寞”的,意味着尽管曾有过繁荣,现在却只剩下了荒芜和寂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
- 突有浮屠延望眼:这里的“浮屠”是指佛教的建筑,即佛塔或寺庙。诗人在这里用“突有”来强调这种建筑的突然出现,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同时,“延望眼”则描绘了人们对于这座浮屠的仰望和好奇,体现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 何因驻得墨家流:这里的“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学派,以墨子为代表人物。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诗人在这里用“何因”来询问,表达出对墨家思想的不解和困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墨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 关键词解释:
- 鲁墙: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城墙,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丝竹:古代乐器的总称,代表着音乐和艺术的繁荣。
- 朝歌:古时的商朝都城,象征着过去的繁荣和现在的荒凉。
- 浮屠:佛教建筑,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 墨家: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著称。
- 青蝇:比喻小人,常用来形容奸佞之人。
- 赏析与评价:
-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变迁,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感慨。通过对鲁墙丝竹、朝歌莽丘等元素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效果。
-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通过对鲁墙、朝歌、浮屠、墨家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
-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关注和期待,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 背景知识: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称为商代,以首都为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期称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以首都为中心扩展至周边地区,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一带。
- 朝歌,又称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重要都城遗址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北辰路附近,是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朝歌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 浮屠,即佛塔,是一种用于供奉佛像和舍利子的建筑物。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在中国,佛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 这首诗在形式上属于律诗,每两句为一个对仗句,共八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这种律诗的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 在内容上,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屡见不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 在主题上,这首诗通过对鲁墙、朝歌、浮屠、墨家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种主题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王寂的《朝歌城》不仅是一首表达历史感慨和人生哲理的诗歌,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邃思想的作品。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