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公墓下艾犹荣,羑里城中草不生。
岂是圣贤遗恨在,只应天自不能平。
羑里城
扁公墓下艾犹荣,羑里城中草不生。岂是圣贤遗恨在,只应天自不能平
赏析
羑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和周易文化发祥地。这里曾是商末周族领袖西伯(即文王)被囚禁的地方,也是《周易》的诞生之地。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曾将西伯拘禁于羑里,使他陷入绝境,然而最终文王在狱中创作了著名的《周易》,并借此感悟到人生的智慧与道理,从而得以洗清冤屈,东归复国。
诗句中的“扁公墓下艾犹荣”描绘了西伯在囚禁期间仍保持高尚品德的情景。他选择在简陋的环境中坚守信念,即使在狱中也依然能够心怀天下、关心百姓,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而“羑里城中草不生”则是对羑里城的荒凉景象的描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尽管环境恶劣,但文王并未放弃希望,反而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创造力。
“岂是圣贤遗恨在,只应天自不能平”表达了诗人对于文王一生遭遇的感慨。他认为文王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圣贤,并非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和努力,而是因为他具有超越常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因此,即使命运多舛,他也从未向困难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最终完成了伟大的作品《周易》。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也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精神的深深敬佩。
通过这首诗,许及之不仅表达了对文王高洁品质的赞美,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面对困境,一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险阻,都要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理解人性的独特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羑里城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址,更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兴衰,也承载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和精神。通过深入了解羑里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