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鉴堂前迹已疏,残香应伴鹤声孤。
郎潜桂隐身藏却,新为梅花著句无。

【释义】

玉鉴堂前,我足迹已疏,残留的清香应该伴随着鹤声而孤寂。

郎官隐居在桂花丛中,隐藏身形。新写的梅花诗句却没有。

【注释】

①次韵古梅二首:即《和陶诗》十二首(之一)和《和陶诗》十二首(之二)。次韵,指诗人对别人的作品加以应和的韵文。②玉鉴堂:指作者的住宅名。③郎潜:指隐居的郎官。④“隐身”句:意谓郎官像桂花一样,深藏不露。桂树常作隐士象征。⑤无:同“毋”,不要。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友人陶潜的一首和诗。陶潜曾为彭泽令,后辞官归田,过着田园生活。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陶潜隐居之后,有感于陶潜的隐逸生活而写的一首应和之作。全诗以“残香”起兴,由陶潜的隐逸生活引出自己对陶潜的思念之情。诗的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与陶潜不同,因此只能写一些应和的诗而已,没有创作新诗的兴致。

诗的开头两句“玉鉴堂前迹已疏,残香应伴鹤声孤”,用陶潜《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意,表明自己已经隐居,不再像陶潜那样到处去游历;同时点出陶潜隐居之地——玉鉴堂。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排调》中记载:“殷中军废南郡,与时贤共集于一亭,俄而天骤热,诸贤寻苏公(苏峻)故居,遂大咏凉冷之句;次至庾公(庾亮),吟叹良久,因悟曰:‘老子当避地江左,复足下何苦定欲津此?’”(见《世说新语笺疏》)陶潜《与子俨等疏》:“少时寄人,多所忘却,尝言五六岁时,见外祖乳虎在犬中卧,甚可爱,看之忘归。年又长,弄儿戏骑母虎,又恐虎伤儿,……乃还,问其故,云:‘当时某甲尚小,见虎在犬中卧,颇惧,先来时,便急反去。”可见“鹤声孤”即指陶潜幼年时听母亲讲陶渊明故事的故事。陶潜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有“闻道桂林山水奇,堪羡南海桂高标”,可见他也曾到过南方桂林一带。这两句是说,如今自己已隐居在玉鉴堂,但那曾经听过陶潜故事的鹤鸣之声,却依旧孤独地回荡在耳旁。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警策之处,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陶潜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而且也透露了诗人自己隐处山林的寂寞之感。

第三联“郎潜桂隐身,新为梅花著句无”,则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自己隐处的寂寞之感以及无法创作新诗的无奈之情。“郎潜”是指汉代王吉、贡禹等以隐居自持的人,他们常被比作隐士。“新为梅花著句无”是说由于自己处境的不同,所以无法创作新的诗歌。“著句”即做诗。“着”通“作”。

此诗虽然只是简单的两首五言律诗,但它表达了诗人对好友陶潜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寂寞之感,以及无法创作新诗的无奈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