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两耳熟龚黄,今日身亲识大方。
太史若徵循吏传,一篇气脉在耕桑。

【注释】

龚黄:西汉循吏龚遂和东汉循吏黄霸。

太史若徵:汉代的太史令官署,长官为太史令,负责修撰史书。循吏传:汉代的史书中记载有循吏的事迹。

耕桑(sāng):耕种桑树。此指农民种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吉州詹守时的赠别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亲身经历,赞美了吉州詹守的政绩。

第一句“平生两耳熟龚黄”,诗人说自己平生耳熟能详的是龚遂和黄霸这两位贤人,他们治理地方有功,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楷模。这里,“龚黄”指的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循吏龚遂和黄霸。

第二句“今日身亲识大方”,诗人表示现在自己亲自经历了这些治理地方的事情,才真正认识到了大道理。这里的“大方”指的是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于实际工作的深刻认识。

第三句“太史若徵循吏传”,诗人以汉代的太史令官署为例,认为如果太史令想要征召循吏的话,那么循吏传一定会被收录在史书之中。这里,“太史”指的是汉代的太史令官署,“循吏传”指的是记录历代循吏事迹的史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循吏的赞扬和推崇。

第四句“一篇气脉在耕桑”,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治理地方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的兴衰与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建设等息息相关。只有注重农业生产,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这里的“气脉”是指治理地方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耕桑”则指的是农业活动。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的关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赞美循吏的业绩和经验,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和实践的追求以及对于农业的热爱。诗人以历史典故为依据,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