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策熙宁第二人,十年青绶困京尘。
声名未误如椽笔,宠辱何疑是梦身。
壮志自能探虎穴,危言更看逆龙鳞。
美才何但膺门客,观国今时正利宾。

【译文】

射策熙宁第二名,十年青绶困京尘。

声名未误如椽笔,宠辱何疑是梦身。

壮志自能探虎穴,危言更看逆龙鳞。

美才何但膺门客,观国今时正利宾。

【注释】

射策:科举考试方法之一,先由考生陈述经义,然后以策试其理。熙宁:宋神宗年号(1068—1085)。熙宁二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设进士科,以经术取士。

第二人:科举制度中称第二等为“第三人”,所以称“熙宁第二名”为“第二人”。

十年青绶困京尘:形容仕途坎坷。青绶,指官服;困京尘,指在京城受委屈、压抑。

声名未误如椽笔:比喻名声没有受损,才华依旧。如椽笔,喻指笔力遒劲的翰林学士。

宠辱何疑是梦身:意思是说,自己是否受到恩宠或遭受贬谪,又有什么关系呢?

壮志自能探虎穴:意思是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能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深入危险的环境。

危言更看逆龙鳞:意思是说面对危险的情况,敢于说出一些逆耳忠心的话。

美才何但膺门客:意思是说有才能的人不应该只是做门客。

观国今时正利宾:意思是说现在国家正处于需要贤人君子的时代,应该为国家所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表达了作者虽身处困境仍不改其志向和追求,对贤才的推崇之情。

首联“射策熙宁第二人,十年青绶困京尘。”诗人以科举考试中榜后被派到京城任职的经历为引子,点明了自己的处境。“射策”指的是科举考试的方法,而“熙宁”则是宋神宗继位后的第二个年号,这里用来暗指自己是在熙宁年间考中的进士。“射策”二字也暗示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得到了皇帝的青睐。然而,接下来一句“十年青绶困京尘”则透露出诗人在官场上遭遇的挫折与无奈。尽管已经十年时间,但诗人仍然被束缚在京城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这里的“青绶”既是指官职,也象征着束缚与压抑,“困京尘”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无奈。

颔联“声名未误如椽笔,宠辱何疑是梦身。”诗人用“声名未误”来表明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名声并未受损,才华并未泯灭。同时,他也用“宠辱何疑是梦身”来形容自己的境遇。这里的“宠辱”,既可以理解为个人所承受的赞誉与诋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兴衰的荣辱。诗人将自己比作梦中之人,既表现了自己的豁达与乐观,也反映了他对于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颈联“壮志自能探虎穴,危言更看逆龙鳞。”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壮志自能探虎穴”意味着诗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他相信自己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如同勇士一样进入危险的环境。“危言更看逆龙鳞”则表示诗人敢于直言不讳,面对困难和危机时敢于发表逆耳忠心的言论。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英勇无畏,也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远见卓识。

尾联“美才何但膺门客,观国今时正利宾。”诗人以“美才”自许,认为只有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呼吁统治者能够重视贤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地位。“观国今时正利宾”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他认为,当前国家正需要一个贤明的统治者来治理国家,而这个统治者应该具备开放的眼光和胸怀,能够包容各种人才并为国家利益着想。这一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和忧虑,也表达了他对贤才的重视和推崇之情。

整首诗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于理想抱负的追求。诗人虽然经历了官场上的挫折与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同时,他也呼吁统治者能够重视贤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