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溪杨柳绿毵毵,晚色迟迟认夕岚。
细细乱山浑不见,渔灯数点照沙南。

【注释】

移舟泊通济亭:指在通济亭停船过夜。移:迁移,转移。泊:停船靠岸。通济亭:地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北。

隔溪杨柳绿毵毵(sān sǎn):隔着溪水,杨柳的枝叶繁密,呈现出青翠的颜色。毵毵,草木茂密的样子。

晚色迟迟认夕岚: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山峦,使人辨认不出它们的具体轮廓,只能隐约看到它们模糊的影子。夕岚,黄昏时山上的雾气。

细细乱山浑不见: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被细雨蒙蒙,显得朦胧不清,连山的形状也看不见了。细细:形容雨点小而密集。浑不,全不。

渔灯数点照沙南:几只渔船上燃着的灯火点点,在江边的沙滩上空荡漾。沙,指沙洲。

【译文】

停船于通济亭过夜,隔着溪水看那两岸柳枝绿得密密麻麻。暮色降临,我凭栏远眺,只见晚霞映照着青山,却辨不清它们的真实轮廓。只有几点渔船上微弱的灯光,映照着江中的沙洲。

【赏析】

这是一首写夜宿临江楼所见所感的诗。诗人在通济亭停船过夜,隔着溪水看那两岸柳枝绿得密密麻麻。暮色降临,他凭栏远眺,只见晚霞映照着青山,却辨不清它们的真实轮廓;唯有几点渔船上微弱的灯光,映照着江中的沙洲。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特定的夜晚景象。诗人身临其境,从傍晚至夜晚,由近及远,依次写出了“隔溪杨柳”、“晚色”、“晚霞”、“青山”、“晚烟”、“渔火”等景物,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全诗情景交融,意境空明,笔调轻淡而富有情韵。此诗以静观夜景为主,但诗人又时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空灵、超然的艺术境界。

首句“隔溪杨柳绿毵毵”,是写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通济亭停船过夜,隔着溪水看那两岸柳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隔溪杨柳绿毵毵”,是说隔着溪水看岸边的杨柳。“绿毵毵”是形容颜色绿得很浓的样子。“晚色迟迟认夕岚”,是写景。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色渐渐晚了,我倚靠在栏杆上眺望远处的山峦,却分辨不出它们真实的形状。“迟”,这里指天黑了。“晚色”就是黄昏时天空中呈现出来的景色。“认夕岚”是说辨认出山峦上的云雾。“夕岚”是指日落时山间缭绕的薄雾。

“细细乱山浑不见”,是写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远处的群山中,有无数个山峰,但都被细雨笼罩,显得朦朦胧胧,连它们的形状都看不见了。“细细”形容雨点细小。“乱山”是指众多的山峰。“浑不见”是指山峰在雨中模糊不清,看不清它们的真实轮廓。

“渔灯数点照沙南”,是写景。这几句的意思是:几只渔船上燃着的几盏灯火在江边的沙滩上空荡漾。“数点”意思是说有那么几点。“沙南”是指江边的沙滩。“渔灯”指的是渔民们晚上捕鱼用的灯笼。

这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夜泊临江楼时所见之景。首联写江边柳色、晚霞和青山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在江边观赏自然美景时的心境。颔联写江中沙洲上的渔火,表现了诗人夜泊时的情景。颈联写远处的群山在雨中模糊不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夜泊时对群山的印象。尾联写江边的沙滩上有渔人的几盏灯光在闪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空阔,清隽幽雅,给人以无穷想象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