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屹泗上城,隆隆沛中台。
登台不见人,只见山崔嵬。
高祖汤武资,神明天所开。
潜龙已飞跃,乘马宁邅回。
倒戈与天旋,万国俱子来。
西楚殪封兕,东齐荡纤埃。
任使虽故人,萧曹亦贤哉。
功成思猛士,乐极自成哀。
如何古之人,懿德乃所怀。
【注释】
- 次:第二。
- 正夫:作者自称。
- 沛中歌风台:在沛县,今属江苏。
- 屹(yì)屹:高耸的样子。
- 崔嵬(wéi):高而陡的山崖。
- 高祖汤武资:指刘邦、项羽。刘邦是西周王朝的后裔,项羽是楚国贵族,都曾起兵反秦。
- 神明:神灵明朗。
- 潜龙:喻指刘邦。
- 乘马宁邅回:乘马不回旋。
- 倒戈:放下兵器,表示归顺。
- 子来:诸侯来归附。
- 西楚封兕(sì):指项羽封神。“兕”为猛兽。
- 东齐荡纤埃:指刘邦平定天下,统一中国。“纤埃”为微尘。
- 任使:任凭。
- 故人:老朋友。
- 萧曹:萧何和曹参,都是西汉的开国功臣。
- 懿德:美好的德行。
【赏析】
《次正夫登沛中歌风台》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为素材,借歌颂他们的伟大功业,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贤能之士的怀念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有韵律感。
首联:“屹屹泗上城,隆隆沛中台。”
诗人首先描绘出泗水之滨的高峻古城和沛县之巅的巍峨台观,以此表现两位历史人物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与重要。“屹屹”形容城墙高大雄伟;“隆隆”则描绘台观气势宏大、声音响亮。这两个词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城池和台观的外观特征,还暗合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威猛气概。
次联:“登台不见人,只见山崔嵬。”
诗人转而描述登上台观后所见的景象。这里用“不见人”来形容台观之高,暗示了其地位之高和重要性;而“山崔嵬”则形象地描绘了台观周围的山峦之陡峭险峻。这一联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进一步凸显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威猛形象。
颈联:“高祖汤武资,神明天所开。”“潜龙已飞跃,乘马宁邅回。”
这两联则是诗人对两位历史人物功成名就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描述。其中,“高祖汤武资”既指刘邦出身贫寒,但最终成就大业,也暗示了他拥有超凡的智慧和胆识;“神明天所开”则赞美了他的英明神武。“潜龙已飞跃”比喻刘邦在逆境中崛起,最终成为一代帝王。“乘马宁邅回”则表示即使他拥有辉煌成就,仍不忘初心,谨慎前行。这两句诗通过对刘邦人生轨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尾联:“倒戈与天旋,万国俱子来。”
诗人接着描述了两位历史人物如何影响天下大势,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如何得到世人的认可。“倒戈与天旋”既指项羽在楚汉争霸中以少胜多,又暗含了他善于用计、灵活变通的特点;“万国俱子来”则表明他的威名远播,各国纷纷归附。
尾联:“西楚殪封兕,东齐荡纤埃。”
诗人最后将目光转向两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西楚殪封兕”指的是项羽在西楚之战中英勇杀敌,消灭了强大的敌人;“东齐荡纤埃”则是指刘邦平定天下,统一中国,使得国家繁荣昌盛。这两句诗既展示了两位人物的卓越才能和英勇事迹,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憧憬。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卓越风采和伟大贡献,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