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令西京杰,文元圣世贤。
大参名更重,学士集争传。
此道长回首,惟公早比肩。
呜呼百年半,赍志遂沈泉。
【注释】
①西京:即洛阳,当时是汴州的属地。②文元圣世贤:指晁盖(字端容,一字文元),宋初人,曾为枢密副使。③大参:官名。④学士集争传:指晁恭道的文集在当时受到重视。⑤此道长回首:指晁恭道一生所追求的是儒家之道。⑥惟公早比肩:意谓晁恭道与作者一样,早年就志向高远,并立志要为国家效力。⑦呜呼百年半:意谓人到晚年时,往往会有遗憾之感,所以作者在临死前发出哀叹,认为晁恭道已经去世一半了。⑧赍志遂沈泉:意谓晁恭道的志向没有得到实现,而自己却先于他死去。
【赏析】
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083年,作者因弹劾蔡京、王安礼等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晁盖是宋初名臣,曾为枢密副使,对朝廷忠心耿耿,深得人心。晁恭道也与作者一样,早年就有大志,但终因政见不和而被贬。诗人在《再赠晁端仁》一诗中,曾以“平生多感激”来评价自己的遭遇。这首诗就是这种感慨的延续。
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晁盖的为人和成就。“家令”,是说晁盖曾任过地方官;“西京杰”,意谓其人杰出,有才气。“文元圣世贤”,意谓他是圣宋时代的贤人。这两句概括了晁盖一生的成就。“大参名更重”,意思是说他的官职很大,名声也很大。“学士”,这里是指他的诗文作品。“集争传”,意思是他的诗文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人们争着传抄。后四句是说自己与他相比,深感惭愧。“此道长回首”,意谓自己一生都在追求儒家之道。“惟公早比肩”,意思是说晁盖与我一样,早年就志向高远,并立志要为国家效力。末两句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呜呼百年半”,意谓人生百年,光阴有限,而我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反而先他而死。“赍志遂沈泉”,这是说我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志愿,而先他而死了。
第二首诗也是先写晁盖的为人和成就,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慨。与第一首诗不同的是,这一首主要是从政治方面来写。前四句写晁盖的官职和声望。“大参”,官名。“名更重”,意谓他的官职很重,声望很高。“学士集争传”,意思是他的诗文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人们争着传抄。后四句写晁盖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的政治态度。“此道长回首”,意谓自己一生都在追求儒家之道。“惟公早比肩”,意思是说晁盖与我一样,早年就志向高远,并立志要为国家效力。末两句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呜呼百年半”,意谓人生百年,光阴有限,而我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反而先他而死。“赍志遂沉泉”,这是说我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志愿,而先他而死了。
这首诗是两首七律的合璧。第一首诗是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加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而成;第二首诗是第二首诗的前四句加第一首诗的后四句而成。这样组合而成的七律,读起来既流畅又整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在公元1083年,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当时,苏轼因参与反对新法而遭贬,而晁盖则因政治上的不同意见遭到贬谪。作者与晁盖同朝共事,两人关系密切,因此对晁盖的命运表示出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