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这首诗是苏轼的《八月十五日夜月》,全文如下:
癸未年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夜皆佳。
“癸未”,指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指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中秋佳节前后的八天。这两句说,在这一年中秋节的夜晚,都是月光皎洁的好天气;“年年”,即“岁岁”,“望中秋”,意谓每逢中秋之夜,作者都要登高赏月,思念远方的亲人。但今年中秋之夕,他看到的却是“雾雨愁”,心情十分沉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夜月圆时,凉风习习,月色之美,令人陶醉。然而,好景不长,作者不禁感叹道:“老夫怀抱一生休”。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在这美好的时刻,人们常以银河来比喻人间的美好时光,希望它能够永远延续下去;而在诗人眼中,却似乎觉得有些地方还需要修补和修正。这一句,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透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京洛,今河南洛阳,当时北宋都城;胡尘,指胡人的战乱烟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局势的关注和忧虑。而最后一句“不知能似浙江不”,则是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希望能回到那宁静祥和的江南水乡。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中秋感怀之作,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全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评;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家乡的眷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深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