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簟入深竹,脱巾挂低枝。
无令儿辈觉,更恐俗客知。
清风何故来,口咏渊明诗。
凉冷似太过,还从径中归。
【注释】
东轩:指诗人所居的庭院。
簟(diàn):一种用竹篾、席等编成的卧具。
低枝:低矮的树枝,这里指树梢。
口咏渊明诗:指在吟咏陶渊明的诗篇时,忽然被一阵清风拂过,吹得人不禁想起陶诗。
径中归:从竹林小道上返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于盛夏时节携簟入深竹,脱巾挂低枝,以消暑纳凉。他一边赏玩着绿荫掩映下的美景,一边陶醉地吟诵着陶渊明的诗句。忽然间,一阵风儿吹来,把陶诗带到了耳边。他不禁想起了陶诗,又觉得这阵清风似乎有些太冷。于是,他只好回到小径上来。
全诗写景抒情,情与景相融。诗人在夏日炎热之时到山中避暑,但那“无令儿辈觉”和“更恐俗客知”的担心,使诗人不得不时时提防,处处小心。而这种担心,又是由于对陶渊明的怀念而引起的。陶渊明是诗人心中的楷模,他的田园诗,特别是《归园田居》组诗,给诗人以极大的影响。诗人想仿效陶公,摆脱世俗,隐居山林,但他又担心自己不能像陶公那样,有超尘脱俗之才。因此,诗人既向往陶公,又有所畏惧。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驱使下,诗人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入深竹、挂低枝的情景。“携簟”(即携带竹席)入深竹,说明诗人要找一个清幽的地方避暑。“无令儿辈觉”,表明诗人要找个不会引起儿女注意的地方。“更恐俗客知”,“更”字有转折的意思。诗人怕的是,即使是那些粗鄙的世俗之人,也知道他在山中避暑,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诗的中间四句是诗人对陶诗的欣赏。“口咏渊明诗”,表明诗人是在读陶诗。“口咏”一词,表现了诗人在吟诵陶诗时的专注神情;“何故”二字,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清风的惊奇。“清风何故来”,诗人在惊讶之余,又觉得这股清风似乎有些太过分了。“还从径中归”,诗人在惊叹之余,也感到这阵清风似乎是有意要把诗人从深山中引回家一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话,却写得清新自然。诗人没有直接去写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刻画自己的心情。前两句写入深竹和挂低枝的情景;后六句写读陶诗并因陶诗引起清风而产生的种种联想。这些联想和动作都是围绕着作者内心的矛盾情绪展开的,因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