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轩在独园,绕屋得清樾。
不知何年树,殆为今日设。
窗扉落林影,时复乱风月。
喧声了不闻,幽哢极可悦。
玉溪僧所庐,无似许明洁。
颇疑三昧手,断取从二浙。
禅房花木深,此语信佳绝。
何以落其成,炉薰荐茗雪。
【注】清樾轩:即清樾亭。
开轩在独园,绕屋得清樾。
不知是何年所种,大约是为今天的我准备的。
窗扉落林影,时复乱风月。
喧闹之声全不听见,幽咽的鸟鸣却极其悦耳。
玉溪僧所庐,无似此明洁。
颇怀疑是三昧手(指禅宗大师)的手笔,断取从二浙来(指宋代)。
禅房花木深,此语信佳绝。
为什么落成如此好,炉薰荐茗雪。
【译文】
推开窗户在独园,环绕屋舍得到清新的凉风。
不知何年种植,大约是为现在的我准备的。
窗外树木掩映着窗扉,偶尔有风吹动花影。
喧闹声听不见,只听得鸟儿的歌声。
这是玉溪寺僧人的居所,没有比这里更清洁了。
我怀疑这是禅宗大师的手笔,可能是来自浙江。
禅房周围花木茂盛,这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为什么建成这样好,是因为用香薰来熏茶。
【赏析】
这首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诗人在福州任提举广东常平盐税。诗题中的“清樾”,意指清凉的风。作者写景抒情,以“清樾”为线索,将景物与心情巧妙结合,写出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感慨、闲适之情。
一、首句“开轩在独园,绕屋得清樾。”写诗人打开窗户,看到庭院里绿树环抱,凉爽的微风习习吹拂过来。“独园”表明诗人居住的地方比较偏僻,远离尘嚣。“得清樾”说明这种环境给诗人带来的舒适感受。
二、颔联“不知何年树,殆为今日设。”诗人感到纳闷:这棵树种了多长时间?大概是为了我今天而种的。这里的“疑”字,透露出诗人对环境的珍惜和喜爱。
三、颈联“窗扉落林影,时复乱风月。”诗人进一步观察发现,当树叶飘落的时候,窗外的景色就变得模糊起来。时不时地,风吹动树叶发出声响,使得周围的景色也显得有些紊乱。这里,“落”“乱”两个字形象地描绘了树木在风中摇曳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四、尾联“喧声了不闻,幽哢极可悦。”诗人继续观察四周,发现虽然外面嘈杂的声音听不到了,但是树林深处传来的鸟鸣却异常悦耳。这里,“了不闻”表现出诗人对外界声音的排斥和专注,“幽哢”(鸟鸣)则让人感到宁静和惬意。
五、最后两句“玉溪僧所庐,无似此明洁。颇疑三昧手,断取从二浙。”诗人感叹道:这个小亭子就是玉溪寺僧人住的,真是明亮洁净啊!我不禁怀疑是禅师的法力所致,是从浙江一带传到这里来的。这里的“断取”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禅宗之妙的理解与领悟。
整首诗以“清樾轩”为中心,通过对庭院、林木、风月、鸟鸣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同时,诗人的情感也在景物之中得到了抒发与表达。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和欣赏,也有对禅宗之妙的体悟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