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迹惊殊县,论诗得胜流。
更容参往返,不恨此淹留。
绝唱终三叠,长谣拟四愁。
同游有陶谢,莫赋仲宣楼。

【注解】

寄迹:寄身;惊殊县:指隐于山间或深林中,以逃避世事的纷扰。论诗得胜流:在文学上得到大家的认可。参往返:往来交流。长谣拟四愁:《楚辞·招隐士》:“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处用其意,表示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游: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览。莫赋仲宣楼:不要把这当作是建安诗人曹植《登江夏郡滕王亭作》中的“仲宣楼”。

【翻译】

寄身于山林之中,远离了尘嚣,与世隔绝,过着隐者的生活,这是很令人感到惊讶的。在文学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是很有才华的表现。你能够和我一起来往,交流诗歌的见解,我对此非常欣慰,不因滞留此地而感到遗憾。你的诗作如同三叠歌,音调悠扬,意境深远;你的长诗如四愁一样,充满了忧愁和愤懑之情。我们共同出游,有陶潜、谢灵运这样的隐者陪伴,不要像仲宣那样只写楼观而忽略了人生。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与友人韩子文的赠答。韩子文寄居于庐山绝顶,远离世俗,与韩愈结为知己。二人经常互相唱和,此诗即其一。

首联写寄情之志。“寄迹”意为寄身,隐居山林,避世离俗。“惊殊县”,指隐于庐山绝顶,与世隔绝。“论诗得胜流”一句,点明韩子文擅长诗歌,受到众人推崇。韩愈自谦“此淹留”,意思是自己滞留此地,不能离去。

颔联抒发交游之乐。“更容参往返”,意谓彼此交往频繁,互相往来。“不恨此淹留”,表达了对这段友谊的珍惜之情。

颈联描绘诗歌创作。“绝唱终三叠”,意为韩子文的诗歌高妙绝伦,有三叠之多。“长谣拟四愁”,指韩子文的长诗,仿照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渔父》,以及贾谊的《吊屈原赋》,各抒己见。《四愁》,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一篇辞赋,共四篇,每篇都是通过抒情来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全称《离骚赋》。《离骚》共373句,2400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以诗人第一人称的口吻倾诉了自己对于楚国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屈原的《九辩》也是一首著名的抒情散文,共1500多字,分为9个段落,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问题。

尾联点出共同出游。“同游有陶谢”,指的是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起游玩。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是田园诗派代表作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先河,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著名诗人、旅行家、地理学家、书法家。他曾任永嘉太守、临海太守等职。他的诗歌开创了四言诗体的新形式,被钟嵘誉为“开阖顿挫”、“一吟双泪”、“五言之冠冕”,并称赞谢灵运的诗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对后世影响深远。“莫赋仲宣楼”,“仲宣”,指三国魏将领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植曾作《七哀诗》哀悼亡兄曹丕,其中第二首即为《七哀诗其二》:“西江遏密贤,念君远天涯。何用慰别怀?亲朋尽零落。”

【评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首联写友情;颔联赞美韩子文的诗作;颈联写韩子文的诗歌;尾联点出共同游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