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荒凉甚,秋风更飒然。
殿焚犹有础,僧老不知年。
但可扶藜至,无因假榻眠。
钟鱼久寂寞,谁施一囊钱。
【解析】
本诗为五律体,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首联写寺院的荒凉,“古寺”指正觉寺,“秋风”是季节特征;颔联写殿堂残破,“殿焚”说明寺院遭受了火灾,“僧老不知年”则表现了寺院中僧人的衰老。中间两联写自己游历寺庙的感受和心情,“但可扶藜至”,“无因假榻眠”,诗人只能扶着藜杖走到寺中来,没有地方睡觉。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寺庙衰败、僧众生活艰难的感叹,最后两句点出主题,抒发感慨。
【答案】
注释:
①宿:住,过夜
②正觉寺:位于洛阳城内的佛寺。
译文:
古老的寺院非常荒凉,秋风更加使人感到凄凉萧瑟。
殿堂烧焦后还有石础,而僧侣年纪已大却不知道今年是何年。
只能扶着藜杖走到寺中来,没有办法在此打盹歇息。
钟鱼很久没有声音,谁给施舍一些钱款呢?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在洛阳时所作。诗人到洛阳,游览古刹,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七律《宿正觉寺》。
诗歌开篇“古寺荒凉甚”,以“荒”字概括了正觉寺的全貌,“甚”字又强调了这种荒凉的程度之深,可见诗人对这座古寺的悲慨之情。接着“秋风更飒然”,秋风萧瑟,吹得寺院更显萧条冷清,诗人的心情也随着这秋风而变得凄凉无比。颔联“殿焚犹有础”“僧老不知年”,通过写殿堂残破和僧人苍老,进一步衬托出了古寺荒凉的惨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古寺现状的深深忧虑。颈联“但可扶藜至,无因假榻眠”,直接抒发了诗人游历寺庙的感想与心情。“扶藜”(即手执藜杖),是古代隐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假榻眠”则是隐居者的一种生活状态。这里,诗人用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虽然来到寺庙,但却无法在这里安歇,只能拄着藜杖到处游览,从而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隐逸之意。尾联“钟鱼久寂寞,谁施一囊钱”,诗人将视线从自身转移到了寺庙本身。他看到钟鱼长时间地沉默不语,心中不由生出疑问:是谁给了它们施舍的钱呢?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寺院衰败、僧众生活艰难的感叹,也透露出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众生平等思想的关注。
这首诗语言平实,直抒胸臆,情感真切感人,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