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非悭授伋,点岂吝传参。
内弃元和脚,旁求一祖心。
能容石攻玉,会使铁成金。
十诀先传九,馀其默自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基本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从意象、意境、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

1.“松字茂之者庆长兄之子也有志于学乐从余游”:松字茂之是庆长哥哥的儿子,他也有志于学习,乐意跟随我游览.

2.“岁在庚戌偕至广西谈经论文次授二诗”:庚戌年我们一起到广西谈论经书、作文,然后传授了两首诗.

3.“鲤非悭授伋,点岂吝传参”:鲤鱼不是吝啬的施舍,难道吝啬不传授参研?

4.“内弃元和脚,旁求一祖心”:内心放弃元和脚,到处寻找一祖心.

5.“能容石攻玉,会使铁成金”:能容忍石去磨砺它,使钢铁变成金子.

6.“十诀先传九,馀其默自寻”:十条教令先传给九人,剩下的我自己去寻求答案.

【答案】

示例:

译文:

松字茂之是庆长哥哥的儿子,他也有志于学习,乐意跟随我游览.我们来到广西,讨论经书文稿,然后传授了两首诗.

释义:

松字茂之是庆长哥哥的儿子;他也有志于学习,乐意跟随我游览.我们来到广西,讨论经书文稿.

赏析:

此诗写于宋理宗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作者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时。诗中表达了作者希望培养人才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对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认识与思考.

“松字茂之者庆长兄之子也”,诗人以“松”字来称呼他的侄子,可见两人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接着,诗人说:“亦有志于学乐从余游”,表现出他对侄子的关怀和爱护。“岁在庚戌偕至广西谈经论文次授二诗”,表明诗人已经把侄子带到了广西,开始共同探讨经书文稿。

“鲤非悭授伋,点岂吝传参”,诗人用两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对侄子的教育态度,即“鲤”非吝啬地传授知识给“伋”,“点”也不会吝惜地传授知识给“参”。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的关爱之情,又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内弃元和脚,旁求一祖心”,诗人借用“元和脚”这个典故来形容自己对侄子的期望。他认为,侄子应该具备“一祖心”,即要继承并发扬前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能容石攻玉,会使铁成金”,这两句诗是对侄子寄予厚望的最好诠释。诗人希望侄子能够像“石”一样坚韧不拔,不断努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像“铁”一样经过锤炼,最终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诀先传九,馀其默自寻”,诗人最后提醒侄子,即使有些教诲已经被传授给了其他人,但还有一部分需要自己去探索和领悟。这既是对侄子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与侄子在广西共同学习的过程,表达了对侄子的关心与期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