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家书睡不成,拥衾攲枕数寒更。
冲风铁板俄惊晓,映日纱窗又报晴。
蹀躞过桥朝马响,咄嗟争道担夫声。
利名失脚时回首,虽未能忘也较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组织要连贯,逻辑要严谨。

“喜得家书睡不成”,喜得家书说明收到家人来信,而信中的内容使自己无法入睡,说明信中的内容令自己感到惊喜或兴奋;“拥衾攲枕数寒更”,拥衾,把被子抱在怀中;攲枕,倚着枕头。形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也指因思家心切而失眠。数寒更:数尽了一夜的更次。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每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这里指一夜之中,一夜的时间,即整宿。

“冲风铁板俄惊晓,映日纱窗又报晴”,冲风铁板:形容风势猛烈。俄(ōu)惊晓:俄,顷刻,一瞬;惊晓,惊醒过来,指天亮。映日纱窗:映,反射;纱窗,用薄纱做成的窗户。形容晨光透过纱窗映入室内。也指晨曦照射在纱窗上。

“蹀躞过桥朝马响,咄嗟争道担夫声”。蹀躞(diéxiè):形容人行走时有节奏地迈步。朝马:早晨的马。咄嗟(duō zhā):一声呵斥之间。争道:争夺道义。担夫:挑夫。

“利名失脚时回首,虽未能忘也较轻。”利名:名利。失脚:比喻失去立足之地或地位。回首:回头看。虽然没能忘记名利,但是已经放下了很多。

译文:

喜得家书睡不成,拥衾攲枕数寒更。

冲风铁板俄惊晓,映日纱窗又报晴。

蹀躞过桥朝马响,咄嗟争道担夫声。

利名失脚时回首,虽未能忘也较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久盼家书,终得佳音,却因家书内容令人兴奋而不能安寐。颔联写天明后,听到鸡声和车马的声音,才知东方已经大亮。颈联写行人在桥上匆匆而过,听到车夫吆喝声,看到行人竞走,都表现出一种急迫的气氛。尾联写诗人虽然功名已失,但仍能自得其乐,不以为忧。全诗写得曲折委婉,感情深沉。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他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由于受到牛李党争的影响,他的仕途很不顺利,因此他的思想常常陷入苦闷之中。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从内容上看,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看法。他认为名利就像脚下的浮云一样轻飘不定,即使失去了它也并不可怕。然而,当他看到清晨的车马和行人都在忙碌着奔波的时候,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为这意味着人们都在为了名利而努力工作,而他却失去了这个目标。然而,他又不愿意沉溺于这种消极的情绪中,于是便发出了”虽未能忘也较轻”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每一句七个字,共有八句。李商隐的七律作品很多,但大多数都不如这首《京洛途中》那样流畅自然。这是因为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受到了一些传统诗歌的影响,例如他的《锦瑟》《无题》等作品都是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的。然而尽管如此,他的七律作品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