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法如毛动见绳,通班岁许几人登。
铜章未有路能脱,鹤发不无机可乘。
长策报君簪韨忌,短檠忘本简编憎。
相期循吏传中事,循吏传中无所称。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欧阳全真在任上改秩,得了一个县令的差事,他希望这个职位能长久地保住。可是,没有多久就被罢免了,他非常失望,写下这首词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从“铨法如毛动见绳,通班岁许几人登”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科举制度像细毛一样多,但只有很少的人能通过考试,而当官者又往往因为各种关系而被提拔。“铜章未有路能脱”,作者认为铜印还没有用得到的时候就会被人夺去,暗示当官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听天由命。“长策报君簪韨忌,短檠忘本简编憎”是说,他为君王制定长计策略,却遭到嫉妒,而写书稿却被人嘲笑。“相期循吏传中事,循吏传中无所称”是说,他期望能被记入《循吏传》,但是《循吏传》中却没有他的事迹。
【答案】
译文:
科举之法像细毛一样多,每年都有几个人被提升。铜印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被抢走,鹤发的老人无法抓住机会。
为君王制定长计,却遭人嫉恨;写书稿被人嘲笑;期望能在《循吏传》里留下自己的事迹,但是没有。赏析:
全真初为县令,后因触犯权贵被罢黜,于是写下《送别》。全真以才德自许,不随俗俯仰,故屡试不中,不得一官。此词即其时所作。首二句点明题旨。“铨法”句,说明铨法之严,连小小的铜印都要受到种种牵制,以致不能自主,全真感慨系之。“通班”两句,指出全真虽有才干,却仍不免于落职。“铜章”三句承前意,进一步抒写其愤懑之情。“路能脱”句,言其才高而不遇。“长策”四句,写其对现实不满。“簪韨”指冠带,喻官职。“简编”谓书籍,喻文章。《论语》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南面,赐之则弗受;封之则固。子路曰:‘未之能行也。’”可见“简编”与仕途、功名有关。此处“简编憎”是说全真厌恶做官,不愿受其拘束。“长策”两句,表明其志向,欲建功立业。这两句语意似与上文相反,实则不然。上文说全真为官不顺,所以有退隐之心;此言其欲建功立业,正说明他不甘久屈,有强烈的用世之志。末两句写全真对仕途的不满和失望。“相期”三句,全真心灰意冷,决意不为世俗所屈,归隐山林。“循吏”指政绩显著的官吏。“传中事”即史传中的事。此句意谓:全真希望后人能记住他的功绩,但他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这首词作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正月,当时欧阳修在颍州任职。欧阳修曾三次贬谪颍州知州,其间全真任颍州通判、守郡、转运使等职。全真在任上颇有政绩,但由于得罪了朝中权奸,终遭罢黜。这首词就是他罢官后的感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