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元在我胸中,自外观之枉费功。
熟视主人参透处,也无实相也无空。
【注释】妙山:山峰。孙元济:北宋时期,孙宗师曾为杭州知州,后任淮南节度使。建阁:建起楼阁。江濒:靠近江河的地势。馆来往士大夫:在馆舍接待来访的官员和学者。余取韩文公:我从中选取了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瞰临眇空”的句子。眇空:指虚无飘渺的境界。赋三绝句:作三首绝句。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好友孙元济所作。苏轼与孙元济都是宋代著名的文人雅士,两人之间交往密切,关系融洽。苏轼曾多次到访孙元济所修建的妙山阁,并作诗赞美。苏轼的这首《妙山楼赠孙巨源》即写于他游览妙山阁之际。全词用意深微,寓意遥深,以议论入诗,使词具有散文的特点。
上阕从妙山阁的虚境入手,指出妙山之高远空渺,并非实有其物,而是作者心中的想象。妙山阁建在江边,面对空阔的江面,因此说:“真空元在我胸中”。这是从佛学的角度说,认为虚空无边无际,广大无边,所以称妙山阁为“妙”,即虚空之意。但佛家所说的“真空”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抽象的境界、境界本身。这里说妙山阁虽高耸云天,但并无实体,只是心中想象的虚境。
下阕则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说人若从表面看问题,就会觉得妙山之高远空渺,仿佛真的有一座巍峨壮观的高山矗立在那里。但若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并无此物。《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似子之才。”(见《史记·田叔列传》)“河汉而无极”指天河浩瀚无垠,不可测度。这两句就是从《庄子》书中引出来的典故,用以比喻妙山阁之高远空渺,并非实际存在的东西。苏轼在这句中运用了反语,意思是说妙山阁之高远空渺,不是真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存在于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是整首词的主旨所在。它说如果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来看,妙山阁确实存在着,那么它应该是由主客两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是主人孙元济,客是来访问的士大夫等人。他们来到妙山阁,看到这座高楼高耸云天,自然会感到惊异,于是纷纷赞叹不已。但是苏轼却不以为然,他说:你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实际上妙山阁并没有实际存在的东西。因为主客双方所看到的,都是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虚境,而不是眼前的实际景象。这就说明了苏轼对虚与实的看法:虚是指无形的精神境界,实是指有形的物质事物。苏轼强调的是虚的一面,反对将实与虚对立起来。他认为虚实是相辅相成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是虚的基础,而虚则是实的表现。
这首词虽然很短,但它所表达的思想却是相当深刻的。它既表现了苏轼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又表达了苏轼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失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