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池塘萱草奇,其形便画理便诗。
到离形处画之妙,诗妙更无形可离。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诗歌,这是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此诗为题画诗,诗人借画萱草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心。

其一,“一段池塘萱草奇”,此句写画萱草的奇特。萱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母爱,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游昭国里》中有诗句云:“萱堂北阙人皆去,唯有萱花北堂下。”而本诗中,诗人却以萱草比喻自己,说自己如同萱草一般,虽远离家乡,但仍然思念故乡的美好。

其二,“其形便画理便诗”,此句写画萱草的特点。诗人通过画萱草的外形和特点,表达出对萱草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三,“到离形处画之妙,诗妙更无形可离”,此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萱草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而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正是诗人通过画萱草这一具体事物所要表达出来的。

【答案】

译文:一幅池塘边长着的萱草特别奇妙,它的形态就像画中的样子,也像一首绝妙的诗一样。到了离开它(画)的时候(才)才发现(原来)画中没有(它)那(最动人)的韵味了。

赏析:

首句“一段池塘萱草奇”,直接点出画作的主体——萱草,然后以“奇”字形容萱草的外形和神态,表现了作者的惊异之感。第二句“其形便画理便诗”,是说画中的萱草与实物相似,而且有如诗一般的韵致。最后一句“到离形处画之妙,诗妙更无形可离”,则把这种奇妙归之于画的技巧。全诗以“奇”字贯穿,由物及人,由物及情,层层深化,最后归结为画的技巧,使诗意得到拓展,也使作品显得更加含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