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固有似,云何啄泥取蚯蚓。蚯蚓食泉曾不恶,鳅䱇蜿蜒尤不忍。
何如忍饥向芝田,腥涎溷尔不得飞上天。
【注释】
鹤唳:比喻鹤叫。
啮(niè):咬。
蚯蚓:蚯,蚯蚓;蚓,蚯蚓。
鳅䱇(chī yuē):蚯蚓的别名。
腥涎:指鱼腥味。这里是说蚯蚓被吃了之后,不能飞上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饥肠辘辘时,看到一只蚯蚓吃食时,不禁感叹人不如蚯蚓,而蚯蚓又能忍受饥饿,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性命。
首句“鹤唳固有似”,是说鸟鸣的声音虽然相似,但并不是每只鸟都如此。这里用“有似”一词,表明鹤鸣之声与一般的鸟类声音不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云何啄泥取蚯蚓?”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蚯蚓生存环境的担忧。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常常被人忽视其存在,而蚯蚓的生存环境又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威胁,它们就可能无法生存。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感慨:“蚯蚓食泉曾不恶,鳅䱇蜿蜒尤不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蚯蚓生活的关切之情。蚯蚓以泥土为食,这种生存方式虽然简单,但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而那些像鳅𫚉这样善于盘旋弯曲的蚯蚓则更加令人钦佩。它们能够在狭窄的空间里灵活地移动,甚至还能钻到土里去觅食。然而,这些蚯蚓仍然难以逃脱被吃掉的命运。
最后一句“何如忍饥向芝田,腥涎溷尔不得飞上天”,是诗人对于蚯蚓命运的同情和理解。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蚯蚓的无奈和悲哀。尽管它们能够忍受饥饿、躲避危险,但在自然界中依然无法摆脱被吃掉的命运。这种命运让蚯蚓显得更加无助和悲壮。
整首诗通过对蚯蚓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