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诸生秀,峨冠论玄虚。
安知俗吏事,小试已可书。
廑心究人瘼,要使安田庐。
慨然有奇趣,耿耿非世儒。
乃知百里间,亦足寄所摅。
谁当索幽隐,置彼九达衢。
【注释】
①李令光:唐代诗人,曾任开化(今属浙江)县令。诸生:指学生。秀:出众。
②小试:初露头角。安知:怎么知道?俗吏事:世俗的事务。
③廑心:忧心,忧虑。究:探求。人瘼:百姓的疾苦。
④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有奇趣:意气不凡。非世儒:不是平庸儒生。
⑤百里间:一县之地。寄所摅:寄托于抒发。
⑥谁当:何人能够。索:寻找。幽隐:隐居。
⑦置彼九达衢:置于四通八达的道路上,比喻任其显达或为世人所知。
【译文】
李侯诸生的文才出类拔萃,他头戴高峨的官帽论说玄妙的道理,却不知道世俗的事务,初次显露才华,就能写文章。他忧心探究百姓的疾苦,希望使他们安居乐业,他慷慨激昂、意气不凡,并非平庸的儒生。于是他知道在一县之地,也足够他抒发胸中的壮志了,谁能去寻访隐居之人,将他们安置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呢?
【赏析】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举进士不中,晚年因党争被罢归故里,过着布衣生活。这首《寄开化李令光》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李令光的赞美和对当时官场腐败的讽刺。
首联“李侯诸生秀,峨冠论玄虚。”赞扬李令光的才华出众。诗人以“李侯诸生”自比,表达自己对李令光的仰慕之情。“秀”字既表明他的学识渊博,又表现了他的文采飞扬。而“峨冠”则形象地描绘了李令光的高冠华服,暗示他的身份尊贵。“论玄虚”则是说李令光虽然身处高位,但却能保持一颗清高的心境,不受世俗的污染。这两句诗通过对李令光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颔联“安知俗吏事,小试已可书。”批判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诗人用“安知”一词,表达了对那些只知道处理琐事而缺乏远见卓识的官吏的轻蔑。而“小试已可书”则暗示了这些官吏的能力有限,无法真正担当起国家重任。这两句诗通过对官场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颈联“廑心究人瘼,要使安田庐。”表达了李令光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诗人通过“廑心”一词,表达了他对李令光关心民众的深切感受。同时,“究人瘼”也暗示了他有能力解决百姓的疾苦问题。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李令光的品质高尚、富有责任感。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展开联想:“要使安田庐”,这一愿景不仅体现了李令光对民生的关怀,更展现了他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一愿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崇高。
尾联“慨然有奇趣,耿耿非世儒。”总结了对李令光的总体评价。诗人以“慨然”一词,表达了对李令光豪情壮志的赞赏。而“有奇趣”则暗示了他不同于寻常的才华和气质。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忽视李令光的局限性,而是指出他并非平庸之辈:“耿耿非世儒”,意味着虽然他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但仍然属于世俗范畴。这两句诗通过对李令光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他既有才华又不失谦逊的认识。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咏怀之作,通过对李令光的描写和评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