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老沈湘,嘉颂谁为美。
白华发幽馨,春色荐甘醴。
金衣光出怀,缥实酸裂齿。
岂无三百苞,未见十二子。
缅怀商山翁,善幻亦徒耳。
壶中何足道,千刹一毫比。
我今老而穷,饘粥思乞米。
恨无千头奴,杼柚供万指。
殷勤祝移根,勿作江北枳。
【注释】
同叔(zhòu)问:询问。
诸人:指朋友。
橘美:橘子美好。
三闾:屈原,字子兰,楚国大夫。传说他投江后,其弟子怀有粽子投入江中祭奠他,人们就把粽子叫做“粽”。
老沈湘:屈原的弟子,名沈犹龙。
嘉颂谁为美:美好的事物是谁创造的?
白华:白色的花。
发幽馨:散发香气。
春色荐甘醴:春天的色彩献给甘甜的美酒。
金衣:金色的衣服。
缥实:淡青色的果实。
酸裂齿:酸味使牙齿断裂。
三百苞:一百个包裹。
十二子:十个月大的小婴孩。
商山翁:商山四皓之一张良,隐居不仕,常采药不食五谷。
壶中何足道:壶里的东西不值得说。
千刹:寺庙很多。
我今老而穷:我现在年老而且贫穷。
饘粥思乞米:吃粥的时候想到要讨米。
恨无千头奴:可惜没有千头的牛。
杼柚供万指:织机上织出的布匹可以供应成千上万人的手指。
殷勤祝移根:殷勤地祝愿它移栽到别的地方去,不要成为江南的枳树。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作者晚年在贫病之中所作。诗人以柑橘为题,咏物抒怀,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现了一种清高脱俗的情趣。全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风格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一、二两句,借咏柑橘来抒发感慨。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忠臣,因遭排挤而投江自尽,他的弟子为了悼念老师,将粽子投入江中,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同时,又因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故人们也用“粽”来比喻爱国者。屈原是楚人,所以“三闾老沈湘”,即指屈原的弟子沈犹龙。
第三句写屈原弟子所赠之粽,芳香扑鼻,诱人食欲。第四句则是对屈原弟子的赞美。屈原的弟子虽然年纪还小,但已能闻到清香,并尝到美味了。
第五句是说,屈原弟子的粽子,色泽洁白,质地细腻,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最后一句是对屈原弟子人品的评价。他们虽然年龄幼小,但却像神仙一样神奇,令人惊叹不已!
第六、七句进一步写屈原弟子的神奇之处。他们的粽子,不是一般的粽,而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宛如一颗颗晶莹的宝石。而他们手中的这些“宝石”,又是那么的珍贵和稀有,让人叹为观止!
第八句是说,尽管屈原弟子们的粽子如此美丽和珍贵,但仍有人嫉妒他们,想方设法要将屈原弟子赶出家门。第九句则是一种讽刺的口吻,说那些嫉妒的人真是愚蠢至极,竟然想要将一棵普通的竹子变成一棵大树,这怎么可能呢?第十句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说这些人真是多此一举,难道他们不知道“移根”就是移植的意思吗?如果把屈原弟子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原来的“北枳”了,而是变成了另一种“南枝”了。这里的“南枝”是指南方的柑橘。
这首诗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描写屈原弟子所献之粽的精美与神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寄寓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