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义出秦火,至今如日星。
人言三百篇,圣手昔所经。
我疑东家丘,削迹不自惩。
羁臣与孽子,中有怨刺情。
胡为不删去,被彼弦歌声。
遂令甫白辈,不识至道精。
昔为人所重,今为时所轻。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为友人王仲嘉赋《经》而作的。
诗的原文如下:
六义出秦火,至今如日星。
人言三百篇,圣手昔所经。
我疑东家丘,削迹不自惩。
羁臣与孽子,中有怨刺情。
胡为不删去,被彼弦歌声。
遂令甫白辈,不识至道精。
昔为人所重,今为时所轻。
注释:
- 六义:指《诗经》里的风、雅、颂等六个部分;
- 秦火:周朝初年灭了殷商,烧掉了许多古籍,所以称“秦火”。
- 三百篇:泛指《诗经》,共305篇,故称三百篇或诗经。
- 圣手:指圣人,也比喻有才学的人。
- 我疑东家丘:怀疑自己就像东家的土堆一样,没有根基。
- 羁臣:被朝廷贬谪的大臣,此处指王仲嘉。
- 孽子:私生子。
- 怨刺情:怨恨和讽刺之情,即忧国忧民之心。
- 胡为:为何。
- 弦歌声:指民间歌曲。
- 甫白:指杜甫和李白,二人都曾因政治上的原因受到过贬谪。
- 昔为人重,今为时贱:指当年受到人们尊重,现在却遭到轻视。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为王仲嘉赋《经》而作。全诗以“经”字为核心,通过对古代经典之作的赞颂和对时事的关注,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六义出秦火,至今如日星。”描绘了《诗经》的诞生和传承过程中遭受的灾难,同时也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接着,“人言三百篇,圣手昔所经。”表达了对《诗经》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接下来的“我疑东家丘,削迹不自惩。”则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警示。这里,“东家丘”指的是王仲嘉,暗示他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后来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削迹”则意味着失去立足之地,不再受到世人的尊重。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也暗示了他对当前社会的担忧。
“羁臣与孽子,中有怨刺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时世的忧虑。这里,“羁臣”和“孽子”分别代指那些被贬谪的大臣和庶民百姓,而“怨刺情”则揭示了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之情。这种情感不仅源于个人的遭遇,更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胡为不删去,被彼弦歌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和批评。这里的“胡为”指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被彼弦歌声”则暗指那些被歌颂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东西。这表明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和改进。
“遂令甫白辈,不识至道精。”则是对杜甫和李白等人的评价。这里,“甫白”指的是杜甫和李白,而“至道精”则是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诗人认为,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才华横溢的人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对他们个人境遇的同情,也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批判。
这首诗从历史到现实,从个体到整体,深入地探讨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它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同时,它还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表达了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坚守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