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
诗句释义
1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这两句描述了枣花的美丽及其季节性。枣花的香气飘落在衣襟上,如同春天的气息般温柔,尽管是冬天,但枣花仍然在枝头绽放,没有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凋零。
-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这里描绘了枣树的生长周期和采摘过程。枣树的花朵容易开放也容易凋谢,因此需要及时采摘以备后用。同时,人们担心采摘时会看到鲜红的果实(通常枣熟时为红色),可能会因此而感到害怕或不忍。
-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这两句展示了枣树的广泛种植和其文化影响。枣树在北方种植广泛,而且枣的文化和诗歌都与它紧密相连。特别是提到八月,可能是指收获时节,这时的枣被加工成各种产品,如枣饼、蜜饯等。
- 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枣树的喜爱和对其功效的认可。认为枣树的数量足够供应千户人家的需求,而且安邑这个地方曾经因为枣的丰收而获得过丰硕的成果。
译文
枣花香气飘洒在衣襟上,即便在冬季也能开花。
易于开放和凋谢的花使果实提前成熟,采摘时让人害怕看到鲜红的果实。
枣树广泛种植于北方大地,枣的文化与诗歌紧密相关。
八月时,枣被剥皮晒干,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美食。
枣树的数量足够供千户人家使用,安邑曾经因枣子丰收而得到丰厚的回报。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枣树的生态特性和文化价值。首句通过“香落衣巾靡靡中”形象地描绘了枣花的轻盈和香气,以及它在冬天依然开放的坚韧;第二句则通过“花垂碧涧不流冬”强调了枣花在寒冷季节中的顽强生命力。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力的赞美。
第三句“易开易落催成子”揭示了枣树生长的规律,即花开后迅速结果,这既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现象,也是农业活动中常见的现象,提示人们要及时采摘以保证果实的质量。这里的“谁采谁收怕见红”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感知,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句“种有万林绵北地”和第五句“诗传八月剥西风”分别强调了枣树的广泛种植和文化传播。前者描绘了枣树在北方地区的广泛分布,后者则提到了枣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在古代,枣常常被用来制作诗歌或歌曲,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媒介。
最后两句“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则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枣树对于当地社会的重要性。这里的“千株可等侯千户”意味着枣树的数量足以满足一个地区居民的需求,而“安邑曾收结实功”则暗示了安邑这个地方因为枣的丰收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首诗通过对枣树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态特性和文化价值,还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