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与西林,只有矮墙隔。
远永共家风,各自立茅棘。
我游难尽兴,入眼眩金碧。
孤塔插空斜,万树屯云窄。
香炉拥烟紫,莲花照亭白。
未闻海潮音,多时坐饥迫。
淮僧心胆粗,迎送勤朝夕。
疾趋谓有礼,健论本无益。
谁夸绝俗高,反事望尘役。
逆料达者性,冥心灭踪迹。
日西乱鸟啼,俯仰阅今昔。
清游未遽返,忍冷坐寒石。

【注释】

①东林:即东寺,在今江西南昌市。西林:西寺,在今江西九江市。②矮墙:指寺院中的围墙。③远永:指远离尘世的闲适。④家风:指家庭的传统习俗、习惯。⑤立茅棘:指隐居于山林之间。⑥眩:眼睛迷乱。⑦孤塔:指一座独立无依的古塔。⑧屯:积、聚。⑨香炉:寺庙里的供神用的香炉。⑩莲花:佛教中用来表示清净、庄严的象征物。⑪达者:通达事理的人。⑫冥心:潜心于内。⑭逆料:预料。⑮忍冷:忍受寒冷。⑯坐寒石:坐在石头上,指独处。⑰谁:何人。⑱望尘:尘土飞扬,比喻追赶不上或远远落后。⑲达者:通达人。⑳冥:同“瞑”,闭上眼睛。㉑日西:太阳向西移动,指傍晚。㉒乱鸟啼:杂乱无章地鸣叫,形容鸟儿聒噪。

【译文】

东边是东林寺,西边是西林寺,只有矮墙相隔。

远离尘世的闲适共我家传统相一致,各自隐居山林中。

我游玩难以尽兴,眼前金碧耀眼令人目眩。

孤塔插天高,万树聚集云层狭窄。

香烟缭绕紫烟中,莲花映照着亭台的白墙。

未闻海潮音,多时独自坐饥迫。

淮僧心胆粗犷,迎送往来勤于朝夕。

急步谓有礼,健言本无益。

谁能夸耀自己绝俗高洁,反被世俗所役使?

预计那些通达事理的人,潜心于内而忘却世事。

太阳落山后鸟儿乱鸣,抬头俯视古今变迁。

清游还未结束,我忍耐寒冷独自坐在石头上。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作者漫游庐山之时。诗人以“夜雨”为题,实是抒发了其内心的苦闷和不平。诗中描写了庐山的景色,也表达了他的心情与愿望。

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点明题旨,用“隔”字领起全篇。首二句是说:东林寺与西林寺相距很近,只隔一道矮小的围墙。这是从空间上写出两者的距离之近。这道矮墙,既是两地的分界线,也是两地之间的障碍。它不仅隔断了两个寺院,而且隔断了诗人的心与佛门的亲近。“隔”字,既写出了两地的近远,又暗示了诗人对佛门的隔膜,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郁闷。

颔联两句写诗人的心境。“远”是“近”的对立面,诗人身处其中,自然会感到孤单;“永”是“近”的对立面,“家风”又是“近”的对立面,所以,“远永”就是“近”的对立面。“远”、“永”二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两寺的距离之远,又写出了诗人的心境。“远永”二字,既是对两寺的概括,也是对诗人心境的概括。诗人身居其中,自然会感到孤单。“各自立”三字,既写出了两寺的孤立,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郁、烦闷。

颈联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入眼眩”,“眼眩”,是视觉迷乱的意思。“入眼炫”三字,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景物的总括,又是对诗人所见所感的概括:“眩”字,既是对前面所说的景物的总括,又是对诗人所见所感的概括。“入眼眩”,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所见所感。诗人置身于美景之中,但内心却无法平静,只能通过“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是外在景物造成的,也与诗人的内心有关。“金碧”,指寺庙的装饰和建筑;“万树”,指树木丛生的山岗;“屯”,指树木堆积;“隘”,指道路狭窄。这几句,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景物的具体描绘,又是对诗人所见所感的具体表现:“眩金碧”、“屯云窄”,既是对前面所说的景物的总括,又是对诗人所见所感的概括。“眩金碧”,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屯云窄”,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尾联写诗人对佛门的看法。“香炉拥烟紫”,既写出了香炉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莲花照亭白”,既写出了莲花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这两句,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景物的总括,又是对诗人所见所感的总括。“拥烟紫”、“照亭白”,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既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未闻海潮音”,既写出了佛门的宁静,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多时坐饥迫”,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又写出了他的无奈。“多时坐饥迫”,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又写出了他的无奈。这两句,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景物的总括,又是对诗人所见所感的总括。“未闻海潮音”,既写出了佛门的宁静,又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多时坐饥迫”,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又写出了他的无奈。

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叙事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