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鱍鱍。气正心空眼自高,吹毛不动全生杀。
生机熟语却不俳,近代独有杨诚斋。才名万古付公论,风月四时输好怀。
知公别具顶门窍,参得彻兮吟得到。赵州禅在口皮边,渊明诗写胸中妙。
用则致君尧舜前,舍时便灌庐陵园。六十四卦只两画,三百五篇惟一言。
我与诚斋略相识,亦不知他好官职。但知拚得忍饥七十年,脊梁如铁心如石。
不曾屈膝不皱眉,不把文章做出诗。
玉川后身却不怪,乐天再世尤能奇。隔千里兮共明月,何似寒灰相对拨。
公亦何须要我知,我只欠公头上发。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第一句:“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鱍鱍。”
    注释: “参禅”指的是禅宗修行,“学诗”指的是学习诗歌。这里表达了通过这两种方法来修炼身心的观点。“死蛇解弄活鱍鱍”(比喻)指的是看似已经死去的蛇仍然可以动来动去,暗喻即便身体已死,心念依然活跃。

  2. 第二句:“气正心空眼自高,吹毛不动全生杀。”
    注释: 这里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正直,眼睛自然显得高远。“吹毛不动”比喻心思缜密,不会被任何小事所影响。整句话描绘了一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平凡,但内心却非常强大和专注。

  3. 第三句:“生机熟语却不俳,近代独有杨诚斋。”
    注释: “生机熟语”指的是生活中那些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表达。“却不俳”表示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然而非刻意雕琢的。“近代独有杨诚斋”则是指杨万里(字诚斋),他在当时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人物。

  4. 第四句:“才名万古付公论,风月四时输好怀。”
    注释: 这句话赞扬了杨万里的才华和名声将会被后世永远记住,并且他的性情和情怀能够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展现出不同的美。

  5. 第五句:“知公别具顶门窍,参得彻兮吟得到。”
    注释: 描述了杨万里在文学和禅道上的深刻理解,他的理解和实践达到了一种透彻的境界,这种境界让他的诗歌创作和禅宗修持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6. 第六句:“赵州禅在口皮边,渊明诗写胸中妙。”
    注释: 这里的“赵州禅”指的是禅宗中的一种说法或思想,“口皮边”意味着它随时都能显现出来。“渊明诗”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这里暗示杨万里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7. 第七句:“用则致君尧舜前,舍时便灌庐陵园。”
    注释: 这句表明了杨万里的才能不仅仅是用于艺术创作,他还有能力辅佐君主,达到尧舜那样的治世之君的水平;同时,他也能够在需要时放弃个人享受,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8. 第八句:“六十四卦只两画,三百五篇惟一言。”
    注释: 这句话可能是在引用周易和诗经的部分内容来说明杨万里在诗歌中的简洁和深刻。

  9. 第九句:“我与诚斋略相识,亦不知他好官职。”
    注释: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杨万里的认识仅限于一些表面的了解,而且他也不知道杨万里是否有更好的职位。

  10. 第十句:“但知拚得忍饥七十年,脊梁如铁心如石。”
    注释: 这句话反映了杨万里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愿意忍受长期的贫穷和苦难,他的脊梁像铁一样坚韧,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11. 第十一句:“不曾屈膝不皱眉,不把文章做出诗。”
    注释: 这句话强调了杨万里在面对权势时的态度,他不屈服于权贵,也不因世俗的眼光改变自己。

  12. 第十二句:“玉川后身却不怪,乐天再世尤能奇。”
    注释: 这里提到玉川先生(指白居易)是他的精神象征,而乐天(即刘禹锡)则是他的文学灵感源泉。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杨万里的崇敬之情,认为他是继往开来的伟人。

  13. 第十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何似寒灰相对拨。”
    注释: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杨万里的怀念,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却能在月光下相互思念和支持。

  14. 结尾两句:“公亦何须要我知,我只欠公头上发。”
    注释: 这是诗人对杨万里的最后致敬,他认为自己欠杨万里很多,只是欠他的那一缕头发。这是对杨万里人格魅力的极高评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杨万里的佳作。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杨万里在诗坛和禅宗方面的卓越成就。通过对杨万里生平事迹的描述以及对其作品的赞美,展现了他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杨万里人格特质的刻画,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敬仰之情,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